首頁 柳如是別傳

第二期

牧齋未見河東君之前,經過朱子暇、汪然明、姚叔祥及惠香諸人先後之介紹,機緣成熟,於是崇禎十三年庚辰十有一月,杜蘭香、萼綠華之河東君,遂翩然來降於張碩、羊權之牧齋家矣。今讀《東山酬和集》,其驚才絕豔,匪獨前此類似之作品,如幹令升、曹輔佐、陶通明及施肩吾諸人所結集者,不能企及,即茫茫禹跡,後有千秋,亦未必能重睹者也。茲取《東山酬和集》與牧齋《初學集》及錢遵王此集詩《箋注》,並《列朝詩集》所選程孟陽、沈景倩詩等參校。以遵王不注河東君之作,故本文主旨在專釋證河東君之詩。至牧齋之作,則非與解釋河東君之作品及其情事有特別關係者,多從刪略。其餘牧齋之詩通常典故,以遵王之《注》征引頗備,故亦不贅述焉。

《東山酬和集》首載沈璜序及孫永祚《東山酬和賦》。沈璜本末見《列朝詩集》丁一三下小傳。同治修《蘇州府誌》八七《沈璜傳》即取材於《列朝詩集》,無所增補。孫永祚本末見同治修《蘇州府誌》一百及光緒修《常昭合誌稿》三十本傳。沈《序》末題“崇禎十五年二月望日”,孫《賦》末題“歲在壬午孟陬之月”,似此集諸詩,有刻成於崇禎十五年二月之可能。但檢牧齋《初學集》二十《東山詩集三》(原注:“起辛巳六月盡十五年壬午。”)載《仲春十日自和合歡詩四首》。此四首詩《東山酬和集》並未收入。據沈氏《序》雲“壬午元夕,通訊虞山,酬和之詩,已成集矣”,可知此集諸詩在崇禎十五年元夕以前實已編定。牧齋自和之《合歡詩》,既在崇禎十五年元夕以後,自無從收入此集。孫《賦》題作壬午孟陬之月,則其作成之時間當與酬和諸詩編定之月日相距不甚久。因孫氏為常熟人,與牧齋同居一地,往來近便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