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讀者也許以為我在日本觀看了鬆山芭蕾舞團演出的《白毛女》,或者欣賞了“前進座”的組織者、著名演員河原崎長十郎主演的《屈原》,再不就是觀摩了融音樂、舞蹈、故事於一爐的歌舞伎。不,都不是,我看到的是由形形色色的機器人表演的戲劇、美術、音樂節目。
機器人也會演劇?會的。按照中外的古代傳說,“他們”早就登上舞台了。中國古代典籍《列子湯問》記載,三千年前,中國有個名叫偃師的人,用木頭製成一個形態逼真、有感覺、會說話、能跳舞的伶人,獻給了當時的天子周穆王。穆王為“她”的優美舞姿和楚楚憐人的神態所迷惑,竟像對待真人一樣,深致其渴慕、愛戀之情。兩千多年前,在亞曆山大一馬其頓的古都,曾有一家機械木偶人劇院,那裏的由古希臘科學家赫龍發明、製作的機械木偶人也能說話和表演各種動作,一時轟動全城,震驚朝野,人們都以為是妙法天授,神祇顯靈。
不過,“機器人”這個名稱的出現,卻是近幾十年的事情。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他創作的劇本《羅素姆萬能機器人》裏,描寫這個公司製造了一種既聽話,又勤勞,能幹活,一台可以頂替兩個半工人的機器人,投人使用後,使勞動生產率猛漲,利潤成倍增加,因而受到資本家的青睞。但卻遭到各國勞動者的激烈反對,因為機器人奪走了他們的飯碗,造成大量工人失業。他們聯合起來舉行罷工,並搗毀了許多機器人。資本家見勢不妙,便組織機器人軍隊屠殺和鎮壓工人。正當工廠主舉杯歡慶勝利的時候,躁動不安的機器人又起來造反了。他們聲稱,要結束人類對機器人的統治;機器人要取代人類,成為世界的主宰者。結果,人類慘遭屠殺,隻有羅莎姆公司的機器人設計師幸免於難。出於正義感和愛心,他設計出兩種專能製服原有機器人的新型機器人。於是,一場新的鏖戰又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