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春寬夢窄

因蜜尋花

高爾基有一句名言:“藝術家創造藝術的真實,像蜜蜂釀蜜一樣;蜜蜂是從各種花裏一點一滴地采集最必要的成分的。”

典型化的東西,無疑比生活原型更集中、更完美、更動人,但是,“美物者貴依其本”一人們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往往對其據以產生的生活原型也特別感興趣,正如人們不僅食蜜還要賞花一樣。看過《紅樓夢》之後,讀者都還願意了解一下曹雪芹的身世及其有關傳說;山東陽穀縣的獅子樓、景陽岡等遺跡,並沒有因為有了《水滸傳》而無人問津,相反地,地以文傳,它們倒是變得更有吸引力了。

正是這個道理,使我懷著濃烈的興趣,在紹興尋訪了魯迅先生筆下的風物人情。因為先生一生中三分之一以上時間是在紹興度過的,許多小說、散文都以這裏為背景。

過了軒亭口,走進東昌坊口的都亭橋、覆盆橋一帶,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那頗具地方特色的河網、拱橋、黑漆門、石板道,遍布街頭巷尾的酒家、茶肆、寺廟庵堂,穿梭般往來的烏篷船、白篷船,以及圓頂、卷邊,別具一格的黑氈帽和生動有趣的方言、“煉話”,耳目所及,都覺得十分熟悉,十分親切,盡管我到這裏來還是第一次。

穿過兩扇黑漆石庫門,走進了一座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眼前現出一幢中式的二層樓房,石板台階,白色花格門窗,前後都有石板鋪就的天井。1881年9月25日,魯迅先生就誕生在這裏。歲月奄忽,時移世異,於今,從深邃的庭院中已經難以看出這位曠代哲人成長的足跡,但是,我還是久久地駐足其間,情懷依依,流連忘返。

庭院後麵,有一個約為兩三畝的菜園,便是先生稱之為“兒時樂園”的百草園。現在,“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還在,那堵先生小時候常去捕捉蟋蟀的泥土短牆也大致保持著當年的舊貌。我凝神摹想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