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神奇豐富的古代傳說和色彩斑斕的曆史畫卷所吸引,我在來到“文物之邦”紹興的第二天,就專程探訪了大禹陵和南宋諸陵。
禹陵在會稽山下。一條青石鋪就的長長甬道,把遊客引向一座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的碑亭,石碑上鐫刻著“大禹陵”三個雄渾壯美的大字。碑亭右側就是禹陵,古稱禹穴。據《越絕書》記載,禹的墓地“穿壙深七尺,上無瀉泄,下無邸水,壇高三尺,土階三等,周方一畝”。今天看到的情況,與古籍所載,十分接近。
想那“湯湯洪水方割,****懷山襄陵,浩浩滔天”的遠古洪荒時代,這位偉大的治水英雄,櫛風沐雨,茹苦含辛,日夜奔波於田野之間,“三過家門而不人”,率領民眾通山川,疏江河,曆經十三年的艱苦奮鬥,終於製伏了水害,理出了可供群黎居住的九州。然後,聚會諸侯於會稽山下,總結經驗,計功行賞。由於多年辛苦,積勞成疾,慶功表彰大會剛告結束,這位治水英雄就長眠不起了,以其震古爍今、驚天動地的英雄業績和“鞠躬盡癢,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望著那神奇、迷茫的古穴和高聳的碑亭,一種肅然起敬的情懷,驀然在心頭湧起。
禹廟緊靠著禹陵,是一組規模宏大、氣象巍峨的建築群,始建於南朝梁大同年間。現存的主體結構保持著清代早期的建築風格。從西轅門進廟,迎麵就是那座赫赫有名的岣嶁碑,亦稱禹碑。原在湖南衡山雲密峰,早已佚失,這裏的碑文實係摹刻。傳為夏禹所寫,也屬後世偽托。但字形確是非常奇特,類似古篆,又似符錄。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形容它:“科鬥拳身薤倒披,鸞飄鳳泊拿虎螭。”明代學者楊慎對碑文做過考釋,認為是頌揚大禹治水業績的。
向北穿行,登上百步金梯,進入拜廳,這是曆代帝王將相祭祀大禹的場所。左右兩廡立著許多歌頌大禹的曆代刻石。過了拜廳,便是金碧輝煌、重簷飛角的大殿。屋脊上塑有背插利劍的逆龍的造型,當是象征這位治水英雄治平水土的功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