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莎士比亞在喜劇《皆大歡喜》中,借傑奎斯之口說,世界是個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一個人在一生中扮演著多種角色,可以分為七個時期:最初是在保姆懷中啼哭、嘔吐的嬰兒,然後是滿臉紅光、背著書包、很不情願地走進課堂的學童,然後是“像爐灶一樣歎著氣”、詠著戀歌的情人,然後是愛惜名譽、好勇鬥狠的軍人,第五個時期變為滿嘴都是格言和老生常談的法官,第六個時期成了鼻子上架著眼鏡、腰邊懸著錢袋、形體精痩的龍鍾老叟,最後一場是孩提時代的再現,全然的遺忘,沒有牙齒,沒有眼睛,沒有一切。把整個人生描繪得形象、深刻,惟妙惟肖,十分耐人尋味。
但我覺得,如果從中國的文化傳統背景出發,按照習慣說法,把人生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個階段分別比喻為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倒是很貼切的。
陽春煙景,萬物昭蘇,充滿了生機,飽綻著活力,頗像一個人的少年時代。但初春發育的幼芽,畢竟未曾飽經風雨,沒有受過磨折,還不免有些嬌嫩、稚拙。待到炎陽播火的夏日,滾滾鳴雷趕著一陣陣的疾雨,“綠遍郊原白滿川”,正是穀物茁壯成長的時節,有如人生處於青壯之年。大時代的弓弦呼喚著年輕的臂力,風帆鼓滿,豪氣衝天。
秋天是成熟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人到中年正是如此。經驗豐富,閱曆深廣,情懷由浪漫、激烈而至於深沉、闊大,處事由粗礦、焦灼變為成熟、穩健,像封存日久的佳釀、品味甘醇的水果一般。如果說,青年生活於未來,老年生活於過去,那麽,中年則生活於現在,更加注重實際了。
在人的一生中,老年雖為收斂時期,是生命的黃昏,卻也意義充盈,豐富多彩,像一年四季中的冬天一樣。冬天是透明的,藍天澄明高爽,白雲淺淡悠閑,“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線月分明”。冬天可以使人透視宇宙萬般,冬天使人清醒。由於它接受了春的絢爛、夏的蓬勃、秋的成熟,因此,冬天也是充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