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暢銷書《怎樣進行創造性思維》中記敘這樣一則故事:
一家兒童玩具店購進許多新奇玩具,很講究地擺放在櫃台裏。可是,出乎意料,兒童們來到商店卻全然不顧,而是去附近其他玩具店買那些大路貨。店老板請來一位中小企業谘詢員幫助分析原因。這位谘詢員四周巡視一番,便坐在地板上把視線降低到小孩子所能看到的高度,這回發現了問題:原來,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對於小孩子來說,卻是一個死角。於是,他同店老板一麵用膝蓋在地板上行走、觀測,一麵按照小孩子的視線高度,把玩具重新擺放一遍。爾後,這家兒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興隆起來。
由此可見,觀察事物的角度,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同是這座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詩);一部《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魯迅語)。
《繡珠軒詩抄》載,晚清女詩人郭六芳寫過一首《舟還長沙》的七言絕句:
儂家家住雨湖東,十二珠簾夕照紅。
今曰忽從江上望,始知家在畫圖中。
家在自己眼中,朝夕晤對,原也平淡無奇;可是,當換個角度從江上去望,卻發現它宛在畫圖之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裏。
事物本來是複雜的,多向的,因此,應該從多種角度去考察。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應該從多方麵去探索。主體考察、審視思維客體時,隻有從多角度、多側麵進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獲得全麵、正確的認識。可是,在日常實踐中,我們卻經常看到,有些同誌堅持直線式思維,考慮問題往往局限在一個點、一條線、一個麵上,一條道跑到黑,鑽牛角尖,闖死胡同,而不願多想幾種可能性,多開辟幾條解決問題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