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春寬夢窄

為“好好先生”題照

唐代詩僧寒山寫過這樣一首詩:

世有一般人,不惡又不善。

不識主人翁,隨客處處轉。

因循過時光,渾是癡肉臠。

看得出這是為“好好先生”題照的。

關於“好好先生”行為特征的出現,可說是“久矣夫,非一日也”。但“好好先生”一詞正式見諸文字,卻是始於明人筆記。東漢末年,司馬徽由河南遷到湖北的荊州隱居避禍,絕口不談是非。本來他是以善於品鑒人物、具有知人之明著稱的;可是,到了荊州之後,出於種種考慮,卻是無論提到誰,他“美惡皆言好”。明人馮夢龍在《古今譚概》中指出:“今人稱好好先生,本此。”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稱這種人為“鄉願”或“鄉原”。一天,孟軻和他的弟子萬章在一起閑談。萬章問起了“鄉原”是怎樣的一種人,孟軻沒有直接答複,而是講了一些情況。他說:“鄉原批評狂放之士說:你為什麽誌行高遠呢?又批評狷介之士說:你為什麽落落寡合呢?鄉原的主張是,生在這個世界上,為人、做事,隻求過得去便行了。”

孟軻的結論是:鄉原就是八麵玲瓏、四下討好的人。這種人,要指責他,卻又舉不出大的錯誤;要責罵他,似乎也沒有什麽可以責罵的,他隻是同流合汙。為人好像忠厚老實,行為好像方正廉潔,容易給人留下好的印象,他也自以為一貫正確。

看來,“鄉原”或“好好先生”,並不是為非作歹的壞人,但也不是真正合乎標準的好人。“不惡又不善”,這五個字概括得可算絕妙。

從前麵的一些例證和論述來分析,這種人的特點大體有二:一曰圓滑,渾和圓通;二曰因循,得過且過。有個順口溜形容他們:“頭戴安全帽,腳踩西瓜皮,專說模棱話,遇事和稀泥。”對照起來,倒也十分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