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對唐代詩人楊巨源這首傳誦千古的《城東早春》,人們習慣於從“詩家三昧”角度去解釋,認為說的是詩人必須感覺敏銳,獨具慧眼,善於捕捉新鮮事物,這樣才能寫出新的意蘊,開辟新的境界。也有人說,沒有那麽複雜,無非是寫詩人對早春景色的熱愛與讚美。這些理解,當然是不錯的。可是,我卻覺得,詩的蘊涵大概不止於此,我們能不能把它引申一步,看作是詩人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手法來論述發現、識別、選拔人才的道理呢?
我們可以從中悟出,如同詩家應該抓住早春時節,及時描寫那些清麗、新鮮的景色一這個時候,柳枝剛剛發出淡黃的嫩葉,綠色尚未均勻地鋪開,但已顯露出發展的前景;人才也是一樣,在開始顯露頭角時,可能還不夠成熟,不夠完善,如果我們求全責備,等到他們像上林之花燦若雲錦時再去賞識、拔擢,那就錯過了時機,為時晚矣。
愛惜人才,已成為今古共識;但是,世人的習慣,往往是隻注重“顯人才”,隻承認成功,讚賞成名,而很少關注那些雖有才能但暫時還處於卑微地位,尚未顯露頭角、被人發現的“潛人才”。對於這類人來說,在成功到來之前,這個階段是難熬的。不要說按門閥取士、憑年資選官、靠恩蔭供職的封建時代,即便是在今天,由於傳統偏見和習慣勢力作怪,在人才成長過程中,挑剔者、苛求者居多,而主動予以支持、鼓勵與幫助者很少。
人才專家指出,人才從潛到顯的成長過程中,亟須警惕與克服“馬太效應”。
熟悉《聖經》的朋友知道,《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則寓言:主人要出外旅行,找來三個仆人,按其才幹給他們分發金幣:仆甲得了五千飾,仆乙得了兩千飾,仆丙得了一千飾。主人走後,他們分頭去運作,仆甲用五千塊金幣作本錢,搞生意,又賺回了五千塊飾;仆乙也賺了兩千塊飾;唯有仆丙怕失掉主人給的一千塊金幣,將它埋藏在地下保存起來。主人回來後,跟他們結賬。首先,讚揚了仆甲一番,說:“好,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讓你享受主人的快樂。”也表揚了仆乙,誇他能幹、會理財。卻把仆丙罵了一頓,並把那一千塊金幣收回,給了那個擁有一萬塊金幣的仆甲。他的準則是:那已經有的,要給他更多,讓他豐富有餘;而那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一點點也要奪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