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走進山東省利津縣北宋鎮實驗學校,參觀其環境文化、課堂教學、課程開設、學生活動以及其他能體現學校文化的元素後,我的直接感受是“有秩序、有活力、有效率、有生活、有文化”。這五個詞可以說高度概括了該校的文化建設成果與效益,以及其終極目的與意義。
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不在於建立健全各種文化形式本身,而在於文化建設所產生的影響和效能,在於努力提升學校文化力,真正使文化成為展示學校獨特形態、凝聚學校成員心誌、推動學校長足發展的有效手段。所謂學校文化力,是基於學校文化的一種特定的、個性化的人本力量。相對於學校文化來說,學校文化力更具有動態性,它往往通過對學校文化的策劃、執行、管理、調控、傳播等行為體現出來。一所學校有良好的文化元素,並不等於一定有良好的文化力,而這些文化元素目標隻有在學校成員創造性地、有效地運作文化元素,並形成良好的文化力之後才能達成。
北宋鎮實驗學校自從2008年開始,一直致力於以“減負”為命題的“零”作業下的教學範式改革與實踐,目前,已經基本構建起自己獨特的實際操作模式與特色。更為可貴的是,由於“零”作業改革與實踐,學校文化得以重塑,生成了“零”作業下的改革與創新文化。可以說,這種文化衝破了農村學校長期沉溺於“應試教育”的心理藩籬,破解了農村學校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密碼,為新課程改革、重塑農村教師職業生命、促進農村學生健康成長、引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開辟了新的路徑。
北宋鎮實驗學校的辦學特色是“1+0+0=100”,即“一個文化磁場+‘零’管理+‘零’作業=成人百分百”。學校是文化傳播的主陣地,肩負著帶動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曆史使命。對校內而言,學校重視文化氛圍的營造,在這裏,師生共同營建的勤於讀書、樂於學習、善於研究、勇於創新等學習風氣,尊重包容、和愛互助、誠信淳樸、明禮有儀等美德風範形成一個強大的磁場,影響著每一個成員。對社會而言,學校猶如一個文化的磁場,以強大的“同化”作用,影響著社會精神文明構建;開放辦學,讓家長委員會走進校園,讓學生社團活動走進社區、村莊,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互動促進,實現學校的公共服務職能。對教育而言,學校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是素質教育的探索者,以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優秀的教學成果,吸引著省內外的教育同行及教育研究機構前來參觀學習,實現教育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