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優秀是卓越的敵人。優秀之所以成為卓越的敵人,是因為優秀成了繼續發展的包袱。人如果輕易滿足,便認不清自己了,更看不到他人了。我認為,優秀之所以成為卓越的敵人,還因為優秀成了自己臨時的資本,人因此便止於優秀,消費自己的優秀。這樣,必然退步。當然,還有些人是因為並不追求卓越的理想,自然滿足於優秀這一現狀。
在中小學校,不乏優秀人才,如那些教學骨幹、學科帶頭人、管理幹部等。那些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或者某一實踐研究領域的學習型、研究型教師,則是本文所指的卓越型教師。
我有種感覺,也是自己多年引領教師成長的經驗:對於年輕教師的引領與培養很容易,這些老師主動性和積極性很高,吸收與消化能力很強,成長欲望與追求的理想很明顯,但是,對於一些工作了十年左右或二十年左右的優秀教師,進一步引領與培養他們很麻煩,甚至有些棘手。當與那些優秀教師交流時,他們大多會說:我沒想成為名師,上好課帶好班就行了;我上課還行,就是不願意讀書,更不想寫文章;變得卓越對我來說太遙遠了,我沒有信心。更有人說:我年齡不小了,每天都很忙,哪有時間學習、研究啊;我也讀了點書,感覺沒啥用,研究好像總是與實踐不對接,我懷疑讀書、研究的作用;我也想走上讀書、學習、研究的道路,但是堅持不住,雖然這樣心裏不安,卻下不了持久的決心。
其實,以上這些優秀教師的心聲與狀態,其根本的緣由是自己的一種選擇,再就是源於他們還沒有掌握從優秀走向卓越的規律。閱讀成尚榮老師的論著《名師基質》(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裏麵的觀點很好地解讀了本文提出的命題。
成尚榮老師認為,名師成長,包括教師專業發展都應有崇高的追求,換句話說,教師的發展應當“再聖化”,即從根本上激發教師發展的內部動力,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自主發展。因為人是一種意義的存在,但意義不是別人賦予的,是人自己創造的。不過,人既可以創造意義,也可以破壞意義。隻有當教師在自己創造意義的時候,他才可能真正體驗到意義的“意義”,因而才可能生發出前行、突破、超越的動力,因而才會向著更高境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