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之眼

創作是想法的連接

我經常收到一些朋友發給我的文章,他們或請我幫助修改一下,或希望我推薦到某些報刊上發表。但是,當我打開這些文章時,我不用細觀其內容,單看題目,就知道不好修改,更不可能被發表。主要問題是其選擇的主題缺乏新意,都是些極其平常的角度;從內容看,更是感覺其他人早就寫過了。

我想,這與作者不會尋找主題、不能抓住問題的獨特性有關係,他們隻是循規蹈矩,模仿他人的作品而已。為什麽會造成如此情形呢?我們不能否定文章作者的努力,更不可懷疑他們的態度。

在閱讀了萬維鋼老師的新著《學習究竟是什麽》(新星出版社)一書後,我認為其中的有些觀點可以幫助我們對上麵的現象做出解釋,提供可資借鑒的改善策略。

其中《創造的腳手架》一文,指出了問題的根源。寫文章其實也是一種創造,作者認為,“創造的基本技術是借鑒”。文中介紹喬布斯在1994年接受《連線》雜誌采訪時,談到了他對創造的理解:“創造就是把東西連接起來。如果你問有創造力的人是怎麽做出東西來的,他們會有一點負罪感,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做’東西,他們隻是能‘看到’東西。一段時間之後怎麽做就會變得非常明顯。這是因為他們能把自己的經驗和新東西綜合起來,因為他們擁有比別人更多的經驗,他們對自己的經驗想得更多。”

“創造是想法的連接,某些創造是同類想法的直接連接。”那為什麽我們經常意識不到這一點,為什麽我們總覺得自己的想法不如那些寫作高手更加創新、有獨特性呢?

首先是因為缺乏連續持恒的閱讀學習精神與習慣。閱讀學習需要日日進行、月月堅持、年年累加,這樣才能攝取某一領域的相對全麵完整的知識,從而篩選出那些獨特、新穎、有用的信息。一旦閱讀學習的鏈條斷了,那麽這段時間的信息攝取就是空白的。當你想起創作時,你此時的觀點或想法可能還停留在過去,自己卻渾然不知,完成後甚至感覺似乎還不錯。但當別人閱讀你的文章時,他自然感覺到了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