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之眼

讓“低效循環”的教研管理遠離教師

教研活動是教師的必修課,是學校最重要的常規工作之一。教師本應積極參加並從中受到啟發,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與教科研能力,但不少學校的教師並不喜歡本校的教研活動,常常以應付的態度了事,甚至有些抵觸。

我曾經見過幾個學校的教研組計劃,大體包括製訂學科學期教學研究活動計劃,撰寫學期教研工作總結,配合教導處組織本學科教師完成教學常規要求,定期開展教研活動,組織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等幾個方麵。

可以看出,這種教研組計劃籠統,缺乏操作性,難以幫助教師實現專業成長。這樣的教研活動還可能會給教師帶來心理負擔,甚至造成職業倦怠等不良情緒,影響正常工作。教研組應該如何發展呢?

一、從以“單打獨鬥”發展轉到以“團隊合作”驅動

教研組活動需要教研組成員共同遵守行為規範體係,在日常的活動中,成員要以本組製度要求為基礎,共同備課、聽課、評課,以及研究課程與教學問題。這些活動應該以教研組自覺的精神為前提,是教研組成員的生活學習方式。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教研組文化。

自從進入學校開始,教師就離不開教研組的支持與培養。可以說,教研組是個人成長的沃土。比如,教研組集體幫助參加賽課的教師打磨課程;團隊成員互相支持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團隊分工合作完成科研課題,提高科研能力。一個優秀的教研組會幫助新教師迅速成長,獨當一麵。

我遇到過“單打獨鬥”型教研組。聽課後評課時,大家聚在一起,嘻嘻哈哈,以恭維對方為主,說一些不痛不癢、對方愛聽的話,成員之間不能開誠布公地評價,有問題不敢直接指出來,也不願意提出建議幫助講課者進一步修正。

我也遇到過“合作驅動型”教研組。記得我剛參加工作時,遇到了一個有優秀合作傳統的英語教研組。通過參加教研組的日常活動,尤其是教研組的研究課活動,我很快適應了教學現狀和學生的特點,學習到了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