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之眼

踐行適合各個階段學生的教育才是硬道理

有校長提出,初中教育眼下起碼麵臨“四困”。一是道路選擇之困。在不少人看來,小學可以生動活潑地抓“素質教育”,高中可以大張旗鼓地抓“應試教育”,唯獨初中,卻麵臨著若生動活潑抓“素質教育”學校就活不過今天,死抓“應試教育”又活不過明天的尷尬境地。二是教師發展之困。有人說小學教師的快樂能被人看到,高中教師的辛苦會被人想到,唯獨初中教師的辛苦別人覺察不到。三是學校價值之困。初中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理當承上啟下,而現實的處境卻是有點不上不下、兩頭受氣。四是學生教育之困。小學生因為年齡小所以比較聽話,高中生因為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加強所以不需要教師耳提麵命,唯獨處於青春期的初中生向來不好管。

對於上述觀點,我持相反態度。我曾經在純初中學段的學校工作過十七年,接下來在一個“九年一貫製”學校做了五年校長,現在就職於一個“小初高十二年一體”的學校,對各個學段的特點與現象較為了解。

首先要說的是,現在仍然提出“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區別是不妥的,應該是三個學段都要搞“素質教育”,堅決放棄“應試教育”。小學可以抓“素質教育”,高中可以抓“應試教育”,初中不知抓什麽教育,此命題是一個偽命題,是不懂教育規律的淺陋表現。教育就是教育,搞適合各學段學生成長規律的教育是我們當下和今後思考的主要命題,不能再糾結什麽叫“素質”與“應試”教育了。

比如,我在純初中學段的學校時,曾經主導進行了一項以“減負”為主題的教學改革,采用“倒逼機製”,不允許教師布置機械重複的課下書麵作業,要求把自習課還給學生,任何教師不得無故進入教室補課。此舉的用意在於把教師的精力和時間推向課堂改進(教師因不能占據學生的課下時間,課堂上便不得不采取“精心備課、精選問題、少講多學、當堂反饋”的教學策略)。改革在當時取得了顯著效果,縣教育局號召全縣各級各類學校向我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