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30號院東聯教育的“父母學塾”聽了三場報告,現把主要收獲與感悟整理如下。
第一場報告是王建宗老師講的,報告標題是“以教育的內涵理解深化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實踐策略”,其中他對目標的解釋讓我萌發了同感。他說:“目標首先要具有可測性,第二是關鍵詞應是行為動詞,第三是目標應該是寫給學生的。”他還解讀了目標敘寫上的誤區:“一是以內容代替目標,不可檢測;二是行為動詞使用不熟練、不具體;三是行為主體常寫成教師。”
他建議老師們多想想目標、多思考學習、多探索教學、多創新課程。他提出好老師一定是善於歸納的,考試考的是課標不是教材,要努力找到、找準課標考查的點。
第二場報告是數學特級教師吳正憲講的。吳老師開場的發問值得我們每一位一線教師思考:“為什麽同樣的40分鍾,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年級的學生,由於經曆了不同的學習過程,教育效果就不同呢?”
在聆聽吳老師的講座時,我思考了幾個問題。有不同的觀點才會有真正的討論;課前要讓學生發現問題,了解已知與未知,再進入課堂;數學教育要求真求實,指向心理體驗;追求一個簡單統一的答案不需要討論,自主學習就夠了;要求學生有準確答案往往不如尊重錯誤、接納錯誤更能贏得課堂、贏得學生;要讓學生經曆探索過程,甚至是幾次,在交流中發現規律。
我非常佩服吳老師關於數學文化滲透的觀點:把看不見的思想過程形象地展現給學生。
她舉了一個案例,很形象。當學習圓周率時,有的老師評價得出相似結論的學生像祖衝之,高度讚揚了祖衝之對於圓周率的貢獻。而另一位老師卻尊重曆史事實,更加準確地評價了祖衝之。該老師首先說提出圓周率的第一人是阿基米德,接著介紹了我國數學家劉徽和他的“割圓術”,又接著指出祖衝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麵七位數的成就,最後強調更有後來的數學家的嘔心瀝血才將圓周率推算得更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