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軍隊的戰鬥隊形就是對一支準備作戰軍隊的區分和配置。所謂戰鬥隊形,亦即戰鬥序列,就是為了把由各兵種組成的整個作戰部隊進行的區分、編組及其配置形式,這種區分、編組和配置形式是軍隊在整個戰局和戰爭中必須遵循的標準。一般來說,戰鬥隊形更多地屬於戰術而非戰略。
區分是按軍隊平時的固定編製進行的,以步兵營、騎兵連、騎兵團和炮兵連為單位,根據具體情況的需要把它們編組成更大的單位,直至整體。
配置則是根據平時用來教育和訓練軍隊的基本戰術單位進行,結合戰爭中大規模使用軍隊的各種條件,規定軍隊進行戰鬥部署時應該遵循的標準。各部分部隊的配置,應該使派出去的每個部分在使用時同時能滿足戰術和戰略的要求,如果已經不需要,派出的各部分就應該歸回原位。
二、指揮層次越多,軍事行動的效率就越低
軍隊的兵力越大,分布的空間越廣,其各個部分的作用就越是錯綜複雜,戰略的作用就越大,軍隊從一般戰鬥配置到特殊戰鬥配置的轉換時間就越長,指揮起來就越不方便。因此,應該對作戰整體進行恰當的區分。
指揮一個軍團,或者指揮任何一個整體,隻向三四個人下達命令,就很方便。但是,一個統帥要在兩方麵付出很大的代價:第一,傳達命令的層次越多,命令的速度、效力和準確性受到的損失就越大,如在統帥和師長中間設有軍長,就會出現這種情況;第二,統帥的直屬部下的活動範圍越大,統帥本身的實際權限和作用就越小,一個指揮十萬人的統帥,他自己的權限在十萬人分為八個師的情況下要比隻分為三個師的情況下大得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任何一個指揮官都認為對自己指揮的各個部分有某種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