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新
“日本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流派,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研究可分為“文獻學研究和文本解讀”、“針對社會現實的實踐性研究”這樣兩個方麵的話,由於遠離蘇聯意識形態的控製,日本對馬克思主義的文獻學研究和文本解讀相對自由,更接近馬克思恩格斯本人著作的原貌,其成果毫不遜色於掌握著原始手稿解釋權的“蘇聯東歐馬克思主義”;在針對社會現實的實踐性研究上,由於日本屬於東方,它對馬克思理論的吸收和應用明顯不同於“西方馬克思主義”,具有濃鬱的東方色彩。正是因為“日本馬克思主義”具備這樣兩個特點,我們可以將它視為一個與“西方馬克思主義”、“蘇聯東歐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同等級別的範疇。在這裏,我想對日本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和特點,以及我國譯介日本馬克思主義的現狀和意義作些說明,爭取盡快在我國確立起一個日本馬克思主義範疇。
一、日本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和特點
1.日本馬克思主義的形成
日本是東亞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國家。戰前,就曾經出現過幸德秋水、堺利彥、福本和夫、櫛田民藏、河上肇、戶阪潤、三木清、古在由重等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並很早就翻譯和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組織“唯物論研究會”,出版馬克思主義的刊物等,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下麵,我們以他們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的翻譯為例,來看一下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重視程度。《共產黨宣言》早在1904年就被翻譯成日文。蘇聯在1927~1935年出版MEGA①(Marx-Engels Gesamtausgabe,《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曆史考證版第一版)期間,日本幾乎在第一時間裏就對它進行了翻譯,出版了改造社日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意誌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的《費爾巴哈》章是1927年,也就是在原文發表的同一年。《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被翻譯成日文是在1932年,也即MEGA①第Ⅰ部門第3卷出版的同一年。而《手稿》被翻譯成俄語是在1956年,被翻譯成英語是在1959年,日文版顯然早於世界上的其他版本。《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即《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情況也是如此。日本對《大綱》的翻譯完成於1965年,而俄譯本是在1968~1969年,英譯本是在1973年,法譯本是在1967~1968年才正式出版。為了便於讀者了解,我製作了一個“馬克思和恩格斯重要著作日文版的出版時間表”,至於這些著作中文版的出版時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去調查一下,想必會有很多感慨。我知道中文版《共產黨宣言》的正式譯本出版於1920年,而且據說是由陳望道從日譯本轉譯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