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本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新的學術範疇,憑借其重視文獻考證和原始文本解讀的“學術性”、橫跨多種領域學科的“綜合性”以及豐富和敏銳的“時代感覺”[1],越來越受到國內學界的重視。但總的來說,就日本馬克思主義在國內的影響來看,其廣度和深度還十分有限。這一方麵是因為蘇聯東歐的所謂“正統馬克思主義”對國內學界造成的壓製性影響,另一方麵根源於一些國內學者的思維定勢,他們認為日本馬克思主義隻會做“小學”而缺乏學術性,從而輕視了日本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上取得的不俗成績。客觀地說,作為亞洲最早涉及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日本馬克思主義,在研究方法、問題思路等方麵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正是因為意識到了日本馬克思主義對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積極意義,國內學者開始組織力量譯介日本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這集中體現在南京大學“中日文化研究中心”翻譯出版的“廣鬆哲學係列”和由韓立新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日本馬克思主義譯叢”。
“廣鬆哲學係列”將“物象化論”這一日本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介紹了過來。而“日本馬克思主義譯叢”除了將與“物象化論”齊名的“市民社會論”介紹給國內學者之外,還特別選擇了日本文本解讀研究範式的代表作品,如《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馬克思的複興》、《新版〈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研究》。毫無疑問,該譯叢為國內學者進一步深入了解日本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那種認為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視野過窄,“小學”發達但思維刻板、缺乏創新的傳統觀點正被逐漸打破。
《〈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世界》是“日本馬克思主義譯叢”的第四部著作。該書是日本研究《德意誌意識形態》的“集體智慧結晶”,是以岩佐茂、小林一穗、渡邊憲正等人為代表的日本馬克思主義學者在曆時兩年的德語原文讀書會的基礎上,各自從文獻學、社會理論、人類觀、異化和物化、國家共同體論、共產主義原理等方麵,對《德意誌意識形態》所進行的深刻挖掘和探索,代表了日本研究《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整體水平。《〈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世界》一共由12篇相對獨立的論文組成,其中的10篇成稿於1992年日文版發行之際,另外兩篇則是岩佐茂和渡邊憲正於中文版出版前補充的新成果。作為本書的譯者之一,筆者擬對《〈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世界》中有代表性的論文作一個簡要的譯者解說,希望對國內學者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