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世界

一、1844—1845年的費爾巴哈論

馬克思是如何將費爾巴哈批判轉化成為我之物的?這一批判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期的馬克思的理論形成存在著怎樣的聯係?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筆者想首先論述一下1844~1845年出現的幾種對費爾巴哈批判以及關於費爾巴哈的理論。正是這些批判和理論框架構成了當時意識形態論爭的核心。如果不和這些理論發生聯係,我們認為馬克思的費爾巴哈批判也是不可能的。

1844~1845年的費爾巴哈論大概有以下四種流派。

第一種,是以赫斯和格律恩為代表,依據費爾巴哈“人的本質”觀,在實踐上批判其觀想性的真正社會主義者的費爾巴哈論。從文獻上看,主要有赫斯的論文“德意誌的社會主義運動”(1844年5月執筆)、K.格律恩的論文“費爾巴哈與社會主義者”(1844年12月)等。

第二種,是基於自我意識哲學,以“人的本質”的實體化為問題的鮑威爾派的費爾巴哈批判。代表作有發表在《北德意誌批評、文學和座談雜誌》第四期(1844年10月)上的匿名論文“路德維希·費爾巴哈”、鮑威爾的“類和大眾”(1844年9月)、“費爾巴哈的特性描寫”(1845年9月)等。

第三種和鮑威爾派有共通之處,其代表是施蒂納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對費爾巴哈的本質論所進行的否定性批判。

第四種,是主張現實的人道主義的馬克思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從文獻上看,有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3~8月)、與恩格斯合著的《神聖家族》(1844年9~11月執筆,1845年2月出版)、《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年春)[1]、恩格斯的關於費爾巴哈的備忘錄(1846年),以及《德意誌意識形態》(1845~1846年)。

通過考察上述幾種費爾巴哈論我們發現,以批判費爾巴哈為主題公開進行的討論開始於1844年末。赫斯執筆於1844年上半年的論文“德意誌的社會主義運動”,在批判費爾巴哈的觀想性上可以說具有先驅性,其完全公開化是在1845年。並且,這種批判承認費爾巴哈通過對基督教的批判“打破了一切的理論謬誤或者說矛盾的基礎”[2],並以“人的本質”為前提,認為其在實踐上就是“合作”[3]。但是,隻要這種批判仍然是以費爾巴哈的理論框架作為基礎,那就隻能是一種淺層次的批判。[4]而到了1844年下半年,真正意義上的否定費爾巴哈“人的本質”論的批判出現了。這就是匿名論文“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施蒂納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