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關於人、社會、曆史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可以說已經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了出來。[1]不過,生活過程、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物質交往—精神交往、生產力、生產關係這些唯物主義曆史觀的各種概念的具體展開,以及唯物地認識人類社會和曆史的概念框架的形成,是通過《德意誌意識形態》完成的。
但是,《德意誌意識形態》是馬克思在同德國的哲學家們論爭的過程中,為了明確表達自己的思想立場而寫作的戰鬥性著作,其中展開的各種唯物史觀的概念,不可避免地帶有作品性格所導致的局限。第一,這些概念是通過論爭獲得的;第二,即使馬克思像第一篇(費爾巴哈篇)一樣,積極地陳述自己的立場,這些相關論述也不一定就是十全十美的、歸納過的結論;第三,雖然說《德意誌意識形態》基本上確立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但我們不得不考慮的是,它是否能算作是完成品,是不是之後還有發展可能的未完成品,還處於形成的途中呢?
所以,關於《德意誌意識形態》中展開的各種概念,我們不能輕易地一般化,而是有必要站在它們被提出的思想史的背景上來確定它們的意義。
[1] 20世紀60年代前半段之前,學界一般認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思想隻是早期馬克思的思想。阿爾都塞和廣鬆涉繼承了這種看法。對此,畑孝一、服部文男、細穀昂、岩淵慶一、湯田勝、渡邊憲正等人嚐試過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理解唯物主義的人類觀、社會觀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