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過程”概念的意義
《德意誌意識形態》在考察人類曆史的時候,是以其“第一個前提”為問題點的。底稿和改定稿中都有關於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的論述。底稿中寫道,“人們”“生活”本身是“所有曆史的第一個前提”。人為了生活必須滿足“衣食住以及其他方麵”的需求。底稿同時指出,“本源的曆史的各種關係的四個因素”是:①“生產滿足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②“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又引起“新的需要”;③“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④“許多個人的合作”,最後,馬克思恩格斯展開論述了作為“社會的產物”的意識。[1]
而改定稿寫道,“所有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當然是活著的個人的存在”,“曆史記述”“必須”從自然的人和外在自然的本源關係出發。[2]底稿的“人們”、“生活”與定稿的“活著的個人的存在”雖然在表達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認為人的現實的生活是“曆史的第一前提”,在這一點上兩者是一致的。但是,底稿指出了與物質生活的生產相並列的其他“本源的曆史的各種關係”的因素,而改定稿是從人和其他動物的區別開始議論的。即,人“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的第一個曆史行動不在於他們有思想,而在於他們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3]。這裏提到了生活和生產的“樣式”,它依存於“物質的生活條件”以及“生產的物質條件”[4]。
另外,在同樣的“小束手稿”中,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被作為存在於“物質活動”(生產)和“物質交往”之中的“個人的現實的生活過程”來把握。[5]生活過程概念雖然是在謄清的“小束手稿”中出現的,但這絕非偶然。正如小林一穗指出的那樣,與列舉了和物質生活的生產相並列的基本因素的底稿相比,謄清稿是通過生活過程概念,將“‘現實生活’這一出發點從總體上作為對自然以及人們相互的關係行為的統一,以及不會停止的過程來認識”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