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世界

一、意識形態批判的方法及其展開

1.意識形態一般的批判

讓我們先來看看《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意識形態批判的特征。第一篇第一節指出:“我們談的是一些沒有任何前提的德國人,因此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曆史的第一個前提。”[1]也就是說,這裏批判的對象是德國人,這樣就明確表明德國的意識形態整體是批判的對象。在此基礎上,《德意誌意識形態》還論述了從“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分離”的瞬間開始的“純粹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的形成,以及從分工開始的意識形態的成立。並且,在論述了分工和所有、分工和共同利益之後,進一步論述了這種分工的廢除以及“早上狩獵……”那樣的共產主義像。但在這裏,馬克思在欄外標注中進行了如下的論述。即,共產主義產生於“今天現存的前提”,第一,人類的大多數毫無所有,是在與“財富和教養”的對立中產生的。第二,存在“生產力的巨大上升”這種“財富和教養”的前提。如果沒有生產力的發達,“欠缺”將被一般化,隻有伴隨生產力的普遍發達“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成立”。於是,在這種普遍交往和成立於其中的世界市場裏,人類的大多數轉化為無產階級,“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曆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2]。從上述意義來看無產階級是世界曆史的實際存在,他們所創造的共產主義也是世界史意義的。

上述內容強調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及普遍交往的展開這些近代資產階級社會的曆史特殊性。如後所述,它們成了德國的意識形態批判中的重要論點。這一點首先能在第一篇第一節的後半部分看到。這裏的德國的意識形態“僅僅是德國人本民族的事情,而且對德國來說也隻有地域性的意義”[3]。也就是說,與上述意義上的近代資產階級社會的普遍性對比的德國的地方性,被作為德國的意識形態的“宗教幻想”的基盤。其後,在第三篇也就是施蒂納批判章節裏這一點被展開,但首先第三篇第一節的記述值得關注。在這裏,馬克思批判了有著“地方的、學校教師的局限性”的德國意識形態,雖然“法國和英國的資產者埋怨銷售市場不足、商業危機、交易所混亂、政局瞬息千變等等”,但他們“隻是在思想上積極參加資產階級運動、在所有其他方麵隻是作為挨打角色的德國小資產者”[4]。這裏雖然沒有直接對“德國小資產者”展開論述,但值得注意的是,接下來它成為了德國意識形態批判的基本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