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世界

第六篇 “階級的個人”的諸相和各個人

唯物史觀是以物質生產為基礎對社會的曆史發展進行把握的方法,另一方麵,它也包含個人的發展這一使社會的曆史發展成為必然的主體性因素。這種唯物史觀的基本確立無疑是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然而,《德意誌意識形態》還包含很多未解決的問題,例如第一卷的未發行問題、草稿的執筆過程等。所以,單獨拿出其中的詞句作為唯物史觀的各種概念的做法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最近幾年,不少學者開始關注唯物史觀的概念問題,也進行過各種各樣的探討[1],但並沒有得到共同的結論。這一結果恐怕是和上述狀況有關的。

本章將以《德意誌意識形態》為考察對象,嚐試將其中的個人的發展作為獨立的邏輯提出,這是因為《德意誌意識形態》明確把唯物史觀的出發點放在了個人概念上,這和上述內容的相關性是值得關注的。這一點一方麵與批判德國的意識形態,特別是施蒂納提出的“唯一者”的目的有關,另一方麵是因為現實的曆史社會是個人的經營之物,正是通過他們的力量的展開才得以存在和發展,所以有必要將這個“唯一者”作為被區別的個人來理解。[2]

如果從上述觀點來看對個人的認識方法,謄清稿裏直截了當地作了如下論述。首先,謄清稿指出,相對於“無前提”的德國意識形態,曆史的“現實前提”是“活著的人類個體的存在”,即“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3]。並且,這種個人被認為是應該作為“活動的生活過程”來把握。這裏的生活當然指的是生產活動,所以這個被作為前提的個人在以他們相互間的社會關係為媒介而發生的對自然的關係行為——生產活動中不斷地被再生產。這樣一來,作為出發點的個人指的就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4]。在這種個人的生產活動中他們的力量得以展開,於是曆史的社會在其中得以存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