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世界

二、《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意識論的展開

1.“意識的前提”

《德意誌意識形態》是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意識認識為前提的。在此基礎上,針對那些提出“改變意識”主張的德國哲學家,馬克思恩格斯回歸到意識的物質基礎並對他們進行了批判。以費爾巴哈為題目的第一篇,不像其他篇那樣是逐條批判,而是在批判費爾巴哈的同時,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在被認為是最先寫成的第一篇第一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意識的標注交織在一起,對此巴加圖利亞有過相關的討論。正是因為有這些標注留存下來,讓我們看到了兩條關於意識問題的思想軌跡。[1]

首先,恩格斯的筆跡寫到,對於“沒有任何前提的德國人”——德國的哲學家們,我們首先要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曆史的第一個前提”[2]。這一前提就是人們“必須能夠生活”[3]。接下來恩格斯列舉到,“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第二是“新的需要的生產”[4];第三是“另外一些人的生產,即增殖”[5]。在恩格斯指出這不是三個階段,而是三個方麵之後,他寫到“現在終於”我們的主題——意識登場了。[6]

在上述內容的後麵恩格斯馬上寫道:“當我們已經考察了最初的曆史的關係的四個因素、四個方麵之後,我們才發現:人也具有〈和其他東西一樣具有‘精神’,這種‘精神’作為自己的〉‘意識’〈外化〉。”[7]進而,馬克思在欄外標注道:“人們之所以有曆史,是因為他們必須生產自己的生活,而且是用一定的方式來進行的。這和人們的意識一樣,也是受他們的肉體組織所製約的。”[8]

這裏我們能確認的是,第一,“肉體組織”這一自然史的前提被考慮到了;第二,把肉體組織和意識並列地提出,表明意識從人類“曆史”的最初開始就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說,至少我們能看到馬克思通過肉體組織和意識與物質生產的相互媒介關係來認識曆史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