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世界

三、意識的顛倒和意識形態

1.分工論的視角和意識的顛倒

如果我們涉入到德國的意識形態的內容裏,想從生活出發說明它的顛倒性的話,隻要這種生活是處於近代社會結構中的生活,那麽我們就必須先對近代社會的結構進行分析。馬克思恩格斯努力回答了這個問題。所以,《德意誌意識形態》超越了德國的意識形態批判這一課題,不僅在唯物史觀的確立過程中占有決定性的地位,而且還說明了共產主義的必然性。[1]《德意誌意識形態》對意識論進行了如此充分的論述,以至於超出了本章所限定的意識論課題的範圍。本章的目的隻是按照巴加圖利亞對《德意誌意識形態》寫作順序的推定[2],對意識論的深化過程進行簡單的描繪。

對意識的顛倒結構的分析,首先是從恩格斯的分工理論視角開始導入的。“自然意識”、“綿羊意識”是隨著人口的增加所導致的“分工”的發展而發展的,他指出了意識這種觀念的獨立化:“分工隻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現實地想象:它是和現存實踐的意識不同的某種東西;它不用想象某種現實的東西就能現實地想象某種東西。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3]

馬克思也同意分工產生了哲學家這一觀點。因為馬克思在這裏加了一個邊注,“與此相適應的是哲學家、僧侶的最初形式”。另外,第一篇第三節的〔72〕的最後的馬克思的“備忘錄”也明確了這一點。

原文緊接上述內容的是恩格斯針對消滅分工的議論以及恩格斯、馬克思對此所作的長篇標注。雖然這裏出現了很多關於分工和共產主義的理解,但還不是我們的課題需要討論的範圍。毋寧說,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在這個標注的前後,即〔19〕和〔20〕之間存在不同點這一事實,例如“世界史”的概念首先出現於馬克思的標注裏,在〔20〕以後恩格斯的敘述裏也開始出現。也就是說,這裏我們也能發現馬克思恩格斯曾經進行過討論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