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世界

四、結束語

關於意識的顛倒,馬克思恩格斯概括道:“我們已經指出,思想和觀念成為獨立力量是個人之間的私人關係和聯係獨立化的結果。我們已經指出,思想家和哲學家對這些思想進行專門的係統的研究,也就是使這些思想係統化,乃是分工的結果;具體說來,德國哲學是德國小資產階級關係的結果。”[1]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人類雖然在不斷地開展著自己的生命活動,但這種活動與動物的不同,它是自覺的、有意識的活動。同時,這種意識的內容就是生活,即生活的主體、生命活動、生活的對象。所以,意識是包括與其他人的關係在內的被生活環境所決定的存在。由這種生活所不斷產生的巨大生產力不是“身邊”的而是世界曆史之物,所以它對生活而言具有一種威力。也就是說,它采取的是貨幣這一物化了的異化形態。

綜上所述,如果立誌於變革社會,那麽僅僅依靠“改變意識”是不夠的,而僅僅把這些哲學家們批判一下也是不夠的。社會的變革需要變革生活的實踐,而為了變革生活,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地認清資本主義的結構,這正是《德意誌意識形態》之後馬克思奮力追求的目標。

稻生勝

[1] W.432,48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