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概念的實體化——從《神聖家族》到《資本論》
從否定“類概念的實體化”到積極地肯定,馬克思的這種轉換被認為是他早期和中期思想的分水嶺。正是擁有了“類概念的實體化”這一思想武器,馬克思才能對近代市民社會的顛倒結構進行批判。即,馬克思終於站上了對從作為類存在物的人中異化出來的各個個人、公民和私人的分裂、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顛倒、物象化論所謂的物對人的支配等進行批判的立場。而且,在經濟學批判方麵,當“資本本身”=“類概念的實體化”這一方法論概念被握在馬克思手中之時,他從實際存在的資本現象出發,向下論述了“資本本身”這一本質,並通過對實際資本的上行展開這一辯證的演繹方法,認清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規律。對上述近代市民社會的顛倒結構的批判和經濟學批判的中心概念,就是“類概念的實體化”。從否定“類概念的實體化”到積極的肯定,這種轉化正如後文所述是通過《德意誌意識形態》的物象化論展開的。我們隻要將寫作於《德意誌意識形態》之前的《神聖家族》與《資本論》進行對比就能明確這一點。
馬克思在《神聖家族》的“思辨結構的秘密”一節,批判了抽象的類概念的實體化=主體化,並論述道:“如果我從現實的蘋果、梨、草莓、扁桃中得出‘果實’這個一般的概念,如果再進一步想象我從現實的果實中得到的‘果實’這個抽象觀念就是存在於我身外的一種本質,而且是梨、蘋果等等的真正的本質,那麽我就宣布(用思辨的話說)‘果實’是梨、蘋果、扁桃等等的‘實體’……要從現實的果實得出‘果實’這個抽象的觀念是很容易的,而要從‘果實’這個抽象的觀念得出各種現實的果實就很困難了。”[1]這可以看作是馬克思對實體化了的類概念的否定。所謂的思辨就是從作為感性的、具體的、個別的屬性的整體的各種現實物出發,拋棄它們的具體性,將它們的普遍共通性這種抽象性質“實體化”,然後將現實物都作為這種實體的“樣式”、“自我區別”、“多樣性的假象”來建構的方法。馬克思批判這種方法是“黑格爾的方法”,即“把實體了解為主體,了解為內部的過程,了解為絕對的人格”[2]。事實上,如果“果實”作為主體為區別自己而產出現實中的各種果實,那不正是“思辨”嗎?《神聖家族》對類概念的實體化的否定在這裏得到了確認。這也正是馬克思所說的“我的有限的、基於感覺的理智”、“感性的悟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