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國哲學家們的“唯心主義”批判
《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主題是對德國哲學家們的唯心主義進行批判。即,他們的各種觀念、各種思想在不考慮與物質環境的關係的情況下,作為關於人和自然的關係,以及人的相互關係的各種觀念而獨立化了,這是一種將現實世界看作被“思想統治”的觀點。對此,馬克思將自己的出發點設置為現實的個人,從他們的現實生活出發來說明德國哲學家們的各種觀念,即這一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可以說,馬克思的批判是唯物主義的意識形態批判,這是不能否定的。“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這個著名的命題就是來源於此。
關於德國哲學家們的唯心主義,馬克思論述道:“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於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係問題,關於他們所作的批判和他們自身的物質環境之間的聯係問題。”[1]他們相信“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產物”,“把現實的那種脫離經驗基礎的、思想的、思辨的表現當作現實本身,還把小資產者關於資產階級的幻想當作資產階級的‘神聖本質’,因而才會設想此種神聖本質隻與思想和觀念有關”[2]。所以,“現實世界的思辨的表現把獨立化了的思想、理念看作是現存世界的基礎”,“思辨的觀念、抽象的觀點變成了曆史的動力,因此曆史也就變成了單純的哲學史”[3]。於是這裏誕生了德國哲學家們特有的“意識變革”論。也就是說,他們主張“隻要改變了現存狀況的意識方法、解釋方法,原來的世界就能完全改變了”。針對德國哲學家們的這種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道,這種“思辨的理念,抽象的觀念”的實質是“各種生產以及交往關係”這一經驗基礎的“必然升華物”,對這種升華物的批判,應該通過“從現實的活動的人出發,對人的現實生活過程的意識形態的反映和反響”的展開來完成。上述內容總的來說,應該是一直以來有關《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最大公約數式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