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念”是什麽
“理念”=Idee一詞自柏拉圖以來,一直意味著存在於個別事物根底中的超越感覺的原型,個別事物被認為隻是分享這種“理念”。在近代經驗論哲學之後,“理念”一詞失去了這種超越性意義,開始表示人的來源於經驗的意識內容,以及心理學所謂的“觀念”。但是,在開始於康德的德國唯心主義中,“理念”一詞複活了柏拉圖時期的含義,這個概念變成了推動現實的形而上學原理。進而,黑格爾賦予了“理念”一詞與其現實對象的辯證統一的關係,它被認為是在邏輯→自然→精神的展開中實現自我的絕對存在。於是在黑格爾看來,“理念”的含義就變成了存在於現實內部,構成著現實,並在現實的展開中實現自我的絕對存在。
繼承了黑格爾關於“理念”的觀點的,正是《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批判對象,即德國的哲學家們。例如,施蒂納被這樣批判道:“思辨的觀念、抽象的觀點變成了曆史的動力,因此曆史也就變成了單純的哲學史。”[1]另外,鮑威爾被批判道:“同所有思想家和哲學家們一起,錯誤地把思想、觀念、現存世界在思想上的獨立化的表現當作這個現存世界的基礎。”[2]格律恩被批判道:“他對於生產和消費的真實關係一無所知,所以他隻好躲到‘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最後避難所——人的本質——中去。”[3]德國的哲學家們所做的,隻不過是拿出“唯一者”、“自我意識”、“人類”等“理念”來取代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對這種“理念”,即在從永遠的本質演繹現實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的,所謂的曆史原動力和目的的觀念原理的批判要點在於,要抓住“理念”的真正形成基礎,也就是現實的生活關係,將其作為“生產和交往關係”的獨立化來把握。馬克思恩格斯直截了當地論述了這種“理念”和現實的關係,“現實的人以及他們對於從外表上看是獨立在外而和他們對立的他們自己的社會關係的現實意識都非實有,實有的隻是自我意識這種**裸的抽象詞句,正如現實的生產都非實有,實有的隻是這種自我意識的已經獨立化的活動一樣;另一方麵,現實的自然界和現實存在的社會關係都非實有,實有的隻是這些關係的一切哲學範疇或名稱歸結而成的**裸的哲學詞句,即實體;因為布魯諾同所有哲學家們一樣,錯誤地把思想、觀念、現存世界在思想上的獨立化了的表現當作這個現存世界的基礎。”[4]在這裏,“自我意識”的“理念”是被作為“現實的人以及他們對於從外表上看是獨立在外而和他們對立的他們自己的社會關係的現實意識”,“實體”的“理念”是被作為“現實自然、現實存在的社會關係”的獨立化觀念來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