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世界

四、“理念”的獨立化和市民社會的媒介結構

1.作為物象的依存關係總體的市民社會

應該從哪裏尋找近代市民社會的特殊社會性呢?不同於人的直接社會關係的紐帶崩壞之後出現的近代市民社會,前代的各種社會形態是人的直接依存關係的社會,而馬克思將近代市民社會規定為社會關係的總體。這個社會所特有的社會實體不是個人,而是獨立於個人的社會關係。他這樣論述道:“隻有到18世紀,在‘市民社會’中,社會聯係的各種形式,對個人來說,才表現為隻是達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才表現為外在的必然性。但是,產生這種孤立個人的觀點的時代,正是具有迄今為止最發達的社會關係的時代。”[1]另外,“社會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係和關係的總和。……在社會之外他們才是人。……他在社會裏並通過社會才成為奴隸。”[2]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構建在物的依賴之上的人格獨立”[3]的世界。馬克思認為,近代市民社會是獨立於個人的社會關係的總體,是物象的依存關係的總體。那麽,社會關係獨立於個人意味著什麽呢?

雖然“實際存在的各種關係是每個人本身的關係”,但是,近代市民社會是在“聯結個人的共同體力量、家父長的關係、古代共同體、封建製度、同業者組合”解體後,也就是直接的共同體解體後形成的,所以個人之間直接的、有形的社會關係並不存在。即,“近代的共同體是一個觀念上的‘謊言’,與之相對的古代人的共同體是一個‘真實之物’”。然而從潛在的意義來說,隻要市民社會還是某種社會,就存在“聯結個人的共同體力量”。這樣一來,矛盾就出現了。近代社會從潛在的意義上說是一種共同體,但又不是直接的、有形存在的共同體。這一矛盾被“個人通過物象的形態擁有社會力量”解決了。也就是說,直接的社會關係中不存在的個人,以物、觀念為媒介產生了相互之間的社會關係。並且,使得個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成立的東西被稱為“物象”,它是“每個人本身實際存在的關係”,即它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而是表現為物象與物象之間的社會關係,獨立於關係承擔者的個人而存在。如上所述,所謂的“物象”,就是“每個人相互之間物象化了的關係”[4]。市民社會的實體是獨立於個人的關係,這種獨立化的關係是物象與物象之間的社會關係。對此馬克思論述道:“我可以用貨幣的形式把一般社會權力和一般社會聯係,社會實體,隨身揣在我的口袋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