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世界

一、意識形態批判的展開

《德意誌意識形態》以未出版的形式留存下來,尤其第一卷還不是完成稿。然而正因如此,它反而成了能夠驗證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執筆過程中不斷深化自己思想過程的文獻。根據迄今的文獻考證,可以推斷出其第一卷中的第一章“費爾巴哈”與第三章“聖麥克斯”的寫作是交叉向前推進的。[1]而且,從中不難看出,馬克思恩格斯在其執筆過程中一直貫穿著對當時青年黑格爾派的意識形態進行批判的主題。這一意識形態批判,經過了對一般意識形態的批判、對特殊的意識形態的批判、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批判這樣三個階段。[2]而且,這一執筆過程與《德意誌意識形態》中國家論的展開有著深刻的關聯。在本節中,筆者將按照第一章與第三章的執筆順序向前讀解,同時研討各個階段上的意識形態批判是從何種視角展開的;以此為基礎,在下一節中,筆者再討論國家理論本身。

在執筆開始的第一階段,對於恩格斯執筆的第一章第一部分的底稿,恩格斯與馬克思都曾寫下了很長的欄外增補。其中由馬克思在欄外增補的關於共產主義的詞句預示了第一階段的基本視角。

作為共產主義的“實踐前提”,“生產力的發展”得到了強調。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共產主義隻有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而且同時發生的行動,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係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3]。也就是說,要有“生產力的《普遍》M發展和與此相聯係的世界交往——《M》是由馬克思所增補的內容,下同”[4],進而,建立在“世界曆史性的、《經驗上》M普遍的個人”[5]基礎上的“世界市場”[6]的展開成為共產主義的前提。

這一欄外增補,從慣例上被認為是反映了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像,學界圍繞著它與底稿上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像之間的異同進行了各種討論。然而,我們想關注的是,這一敘述抓住了近代社會所固有的作為特殊曆史性的普遍性,即,近代普遍的生產力的發展與世界市場的展開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現實前提,指出這一點[7],在這裏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