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世界

三、共產主義社會的自由與平等

如第一節所示,在共產主義社會的一般描寫中,個人的全麵發展、個人的素質發展、人格自由的實現,以及這些與個人聯合之間的不可分割性等,可以說是自由論的內容。本來,《德意誌意識形態》中的未來社會的特征,並不限於上述內容,還包括對家庭這一最小社會單位的揚棄[1],以及對生產和交往的一切自然自發性的克服[2]這一曆史上最大的結構等重要的內容。但是,在本節,筆者想從自由論內容及其與生產力的聯係的角度考察一下另一個有關平等論的內容,這一內容,作為未來社會的特征是不能被忽視的。

1.自由論與平等論

對平等論的直接提及,主要集中在對聖西門主義的批判中,尤其是在對成為權力間諜的庫爾曼的批判中。盡管據推斷,這裏是由赫斯執筆的,但是從批判聖西門主義的脈絡和《哥達綱領批判》來看,馬克思恩格斯也支持了這一觀點。

(22)“共產主義的最重要的不同於一切反動的社會主義的原則之一就是下麵這個以研究人的本性為基礎的實際信念,即人們的頭腦和智力的差別,根本不應引起胃和肉體需要的差別;由此可見,‘按能力計報酬’這個以我們目前的製度為基礎的不正確的原理應用——因為這個原理是僅就狹義的消費而言——變為‘按需分配’這樣一個原理,換句話說:活動上,勞動上的差別不會引起在占有和消費方麵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權。”[3]

上述所說的平等論,沒有根據各個人活動和能力上的不同而否定需要(分配)上的平等。然而,這一思想不是《德意誌意識形態》所固有的。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在巴貝夫那裏就有與引用(22)在內容上相似的敘述。“才能和生產的優越性,是妄想,隻不過是玩弄平等的陰謀家所經常使用的巧妙的特別的圈套……在其工作上需要較高智力水平、更多幹勁和緊張的人,擁有得到更多報酬的權利,這一說法從道理上講是不正確的。這和他的胃的容納力一點關係也沒有。”[4]引用(22)與巴貝夫,在後麵我們將看到,雖然在敘述上不同,但在對按能力來分配的批判與對按需分配的強調,以及按需分配時要以“胃和肉體的需要”和“胃的容納力”為依據來實現平等等點上都是相同的。不僅《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有,引用⑤中也有從其他方麵對包括巴貝夫在內的粗陋共產主義者的批判,那麽由此出發,《德意誌意識形態》與巴貝夫在平等論上的共同性,是不是就意味著《德意誌意識形態》缺乏整合性呢?這一疑問,通常是用下麵一種解釋,即《德意誌意識形態》中的“按需分配”原則,是以“高度的”生產力所帶來的“充足的物質財富”[5]為前提的(馬克思那裏有巴貝夫所沒有涉及的大工業理論等[6])來加以消除的。在引用(22)的前麵是如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