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通常的說法,要區別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共產主義論同他們以前的相關理論,要看該理論是否認識到了舊社會的經濟基礎等領域的規律性和能否予以科學的認識,以及是否將共產主義視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且,一般認為,正是這一資本主義發展及其必然結果向生產力規定的收斂,以及將生產力“高度發展”視為共產主義的前提,才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共產主義論的要點。所以,生產力規定,關係著共產主義的“理念”規定與“運動”規定兩個方麵。以下,筆者將把和“運動”規定有關的生產力規定,作為變革主體(廢除舊社會與創造未來社會的主體)形成的問題加以論述(本節);把和“理念”規定有關的生產力規定,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自由論與平等論加以論述(下一節),由此出發,我想指出,把握變革主體形成的內容,理解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內容,設想共產主義社會這一“理念”實現的時期等是互相聯係的,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理念”規定與“運動”規定是交織在一起的。
1.舊社會的廢除
問題的關鍵在於,舊社會“高度的”生產力與以廢除舊社會為目的的變革主體的形成[1]是否能結合在一起。這就有必要看一下所謂從生產力規定中將無產階級予以“實質性排除”的問題。從無產階級主要擔負著實際生產這一點上看,雖然其“在形式上介入”生產力規定,但是,在所有論的層次上,他們被從作為對象化勞動的勞動產品中“排除”掉,結果就使得作為成果的生產力不能為無產階級所有,這就是從生產力規定中將無產階級予以“實質性排除”之意。
⑤“這種‘異化’……當然隻有在具備了兩個實際前提之後才會消滅。要使這種異化成為一種‘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為革命所要反對的力量,就必須讓它把人類的大多數變成完全‘沒有財產的’人,同時[這些人]又同現存的有錢的有教養的世界相對立,而這兩個條件都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另一方麵,生產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隻會有貧窮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窮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全部陳腐汙濁的東西又要死灰複燃。進而言之,隻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因此,一方麵,可以產生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使每一民族都依賴於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後,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曆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