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卷本《德意誌意識形態》是青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的作品,但是,這部手稿卻在他們生前沒有發表,而是以手稿的形式保留下來。其中,第1卷第1篇《費爾巴哈》章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展開自己的理論、奠定唯物史觀的重要文獻。但是,作為印刷用的原稿,這一部分完成的程度卻很低,且錯綜複雜。正是因為如此,迄今為止學術界圍繞著“文獻學的問題”才出現了許多對立或分歧。在本章中,我們將選擇《德意誌意識形態》文本研究中幾個特別重要的問題予以討論,以此來揭示閱讀《德意誌意識形態》時必須涉及的幾個問題。
首先,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馬克思和恩格斯寫作《德意誌意識形態》前的曆史。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見麵是在1842年11月,但是,那次會麵氣氛冷淡。在1844年8月第二次見麵時,兩人不僅發現彼此觀點一致,而且還決定要共同執筆對當時青年黑格爾派的活躍人物布魯諾·鮑威爾等人進行批判。這就是1845年2月出版的《神聖家族》。另一方麵,同為青年黑格爾派的麥克斯·施蒂納在1844年11月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書;在這本書中,他把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成了費爾巴哈主義者,並對他們予以了批判;再加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得知鮑威爾和施蒂納在《維幹德季刊》第3期上(1845年10月)又分別對費爾巴哈以及自己進行了批判,於是對青年黑格爾派進行反擊成為自己所麵臨的十分緊迫的任務。《德意誌意識形態》這本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為批判上述人而撰寫的。
其次,是關於《德意誌意識形態》的寫作時間問題。由於這部著作的寫作正值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唯物史觀的關鍵時期,確定寫作的起始時間對於我們研究兩人思想的形成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盡管人們根據當時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行蹤記錄和青年黑格爾派著作的出版狀況已經對寫作時間進行了相當細致的研究,但是,時至今日人們對《費爾巴哈》章的寫作時間仍存在著分歧。因為,據推測,《費爾巴哈》章是由恩格斯先來寫底稿,然後再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底稿進行修改、刪除、追加、增補,在此基礎上又寫了修訂稿和謄清稿,整部手稿還未整理成型。不過,我們還是可以推斷,《費爾巴哈》的寫作時間橫跨整個《德意誌意識形態》的寫作過程,它始於1845年11月末到12月初[1],最遲在1846年8月中旬或者秋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