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麵可以看出,在對《德意誌意識形態》、特別是對《費爾巴哈》文本的處理上人們眾說紛紜,目前尚無定論,而且還存在著許多與對內容的理解密切相關的論點,超出了單純文獻考證的範圍。那麽,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費爾巴哈》的文本呢?
表4 《費爾巴哈》的排列順序方案
關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筆跡、寫作過程中的修改和刪除、補充等問題,由於從手稿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兩人的筆跡、修改和刪除以及補充等,這些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在現階段廣鬆版也比其他幾個版本用起來方便。不過,廣鬆版為了對比其他版本,腳注用得過多,因此還有改善的餘地。此外,關於編輯方針,按照手稿原樣進行複原就可以,但是,此時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廣鬆版時至少要考慮到“大束手稿”和“小束手稿”之間的前後關係。因為,如果說“大束手稿”是在“小束手稿”基礎上寫成的這一推論成立,那麽與此相反的推論也同樣成立,因此我們對此應該十分謹慎。
總之,作為權宜之策,我們可以使用廣鬆版。但是,廣鬆版在《費爾巴哈》的編輯方針上仍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我們認為,既然《費爾巴哈》是未加整理的手稿,那麽就“按手稿當初的順序排列進行複原”[1]不失為一個可供選擇的編輯方針。這就是表4的“第1方案”。另外,眾所周知,《德意誌意識形態》作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曆史唯物主義的奠基之作,具有“工作過程報告”的特點,因此也需要通過一個文本來嚴格細致地追溯這一過程,因此,我們也可以在考慮到《德意誌意識形態》寫作順序的基礎上提出另一個編輯方針,這就是表4的“第2方案”。即,作者先寫“大束手稿”[2],然後是“小束手稿”的{1?}{2?},再後是位於第3部分結尾的馬克思的“最後的備忘錄”,盡管我們還無法斷定“小束手稿”的{1}~{5}是不是按照紙張序號順序來寫的,但可以肯定它們是最後被完成的。[3]通過這一編輯方針,我們可以發現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寫作《德意誌意識形態》過程中的思想軌跡。不過,這一“第2方案”和迄今為止的其他版本一樣,“最終都是介入編者本人主觀因素的編輯原則的產物”[4]。總之,《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文獻問題不能同對其內容的理解相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