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通史》的特點
白壽彝教授擔任總主編的大型《中國通史》,始撰於20世紀70年代末,自1989年4月出版第一卷《導論》,至1999年3月出版第十二卷《近代·後編》,曆時20年,全書凡12卷、1400萬字,全部出版麵世。1999年4月26日,北京師範大學舉辦“祝賀白壽彝教授九十華誕暨《中國通史》全部出版”大會,並收到江澤民、李鵬、李瑞環、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賀信、賀電,實為學術界一大盛事。
江澤民同誌致白壽彝教授的信,對中國曆史做了精辟的概括,對學習中國曆史的重要性做了透徹的闡述,對史學工作和白壽彝教授的治學精神及《中國通史》的出版給予高度評價。江澤民同誌指出:“我相信,這套《中國通史》,一定會有益於推動全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學習曆史的濃厚風氣。”[2]
我作為一個史學工作者,麵對這一盛事,深受鼓舞。這裏,我想根據目前我的理解,就《中國通史》的特點講講自己的認識,作為對江澤民同誌這封重要信件的響應。以我的膚淺理解來看,《中國通史》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鮮明的理論體係。《中國通史》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結合中國曆史進程的實際,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關於中國曆史發展的一些極為重要的理論性認識。這些認識貫穿於全書之中,而在《導論》卷做了係統、充分的闡述。《導論》包含九章,闡述了以下問題:統一的多民族的曆史;曆史發展的地理條件;人的因素,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生產關係和階級關係;國家和法;社會意識形態;曆史理論和曆史文獻;史書體裁和曆史文學;中國與世界。其中,大多屬於曆史理論範疇的理論問題,隻有曆史理論和曆史文獻、史書體裁和曆史文學兩個問題是屬於史學理論範疇的理論問題。對這兩類理論問題,《導論》卷都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為指導,從中國曆史和中國史學的發展中總結出來的,講理論而不脫離史實,舉史實而提升到理論,讀來容易理解而多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