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科學的公共政策取向
作為理智運動的社會科學研究,依賴於日益自由的公開討論,極大地促進了思想的傳播,使公眾更易於接觸社會信息,從而推動了對數據所代表的社會現實及數據背後深層原因的關注。另一方麵,國家的工業化發展使社會活動更為複雜化,生產能力和傳播能力也在不斷擴大,國家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為行政管理提供支持,也需要借助學術的力量論證社會製度是否正確合理。事實上,早在社會科學建製化之前的幾個世紀,國家統治者就開始將統計作為工具,對社會信息進行搜集和整理,從而服務於公共政策。16世紀和17世紀歐洲國家就已開始進行初級的社會統計以做管理之用。此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社會科學對管理決策的影響呈現加速趨勢。20世紀以來,許多重大的經濟社會改革都體現了社會科學在公共領域的廣泛應用。比如,美國能擺脫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約翰·凱恩斯(John Keynes)的宏觀經濟理論的影響不無關係;而西蒙·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國民收入會計法和羅斯福新政的巧妙結合,則為美國的經濟帶來了新的魔力;正是由於適時確立“技術立國”的重要戰略,才使得日本在戰後經濟受到重創的情況下迅速崛起,這些都是社會科學參與公共政策的結果。具體來說,社會科學體現於公共政策取向方麵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現為。
1.社會科學的研究範疇: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社會科學的研究範疇與自然科學不同。自然科學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具有普遍必然性,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解釋體係。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其意義在於通過對人類社會現象及背後原因的揭示,指導人們更好地管理社會、改造社會和推動社會發展。作為公共權力、公共職能、公共責任的伴生物,公共政策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它是一種與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相聯係的悠久的曆史現象,是最古老的人類社會現象之一。因此,公共政策的製定需要建立在了解人類社會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其目的也是為了管理和促進社會進步。由此,就這一點而言,社會科學研究能夠較好地符合公共政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