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卷(下)

超越社會的實證性:對抗與領導權[1]03

五、同等和差異

這一顛覆是怎樣出現的?正如我們所見,完滿存在的條件在於:存在著每一個不同立場被固定為特別不可替代因素的封閉空間。因而,為了阻止封閉,顛覆這個空間的首要條件是:每一個立場的特別性應該被瓦解。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先前關於同等關係的談論完全是中肯的。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在被殖民國家中,統治權力的日常存在通過不同的衣著、語言、膚色、習俗等等各種內容變得非常明顯,由於這些內容中的每一個在它們與被殖民人民有共同區別方麵是同等的,它就失去了有區別的因素的條件,並且獲得了要素的不固定特征。因此,同等創造了通過寄生在第一種意義上來顛覆這種意義的第二種意義:差異在其被用於表達為其全部存在提供基礎的同樣事物範圍內相互抵償。問題是要確定在各種形式同等之中出現的“同樣事物”的內容,假如通過同等的鏈條,所有對其形式不同的客觀決定已經喪失了,那麽,同一性隻能通過給它們全部提供基礎的實際決定或者通過對外在事物的共同參照被給出來。這些可能性中首先被排除的是,共有的實際決定直接表現出來了,不需要同等關係。但是共同的外在參照不可能要成為實證的東西,因為在那種情形下,兩極之間的關係可能也以直接實證的方式被構造了,而且這將使得由總體同等關係表示的全都差異被消除成為可能。例如,馬克思對同等關係的分析就是這種情況。作為價值實質的勞動非物質性通過根本不同的商品等同被表現出來,然而,商品的物質性和價值的非物質性相互之間並不等同。正是因為這一點,使用價值/交換價值的區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實際立場來理解。但是如果所有客體的不同特征已經變成了同等的,就不可能表示關於客體的任何實證的東西。這隻能意味著,通過同等,客體所不是的某些事情得到了表達。因此,吸收了所有與被殖民者相反的殖民者的實證性規定的同等關係,並沒有創造出兩者之間實證性的不同立場,隻是因為它瓦解了所有的實證性:殖民者在話語上被構造為反對殖民的。換句話說,同一性已經成了純粹否定性的了。正由於否定的特性不能以直接的方式——實證的方式——被描述,它隻能通過其不同要素之間的同等被間接地描述。因此,滲透於每個同等關係中的不明確性:兩個方麵,要成為同等的,必須是不同的——否則,將成為簡單的同一性。另外,同等隻通過顛覆那些方麵不同的特征這一行動存在。這正是先前我們所說的,偶然的東西通過阻止自身完全地構造自己顛覆了必然的東西。這種差異係統的非構成性——或偶然性——被顯現在同等引入的不固定性之中。這個不確定性的根本特征,所有差別根本上的不穩定會因此在總體的同等關係之中顯示自身,在其中它的所有關係的不同實證性被瓦解了。這正是對抗的形式,它因此把自身建立為對社會的限製。我們應該記住,在這種形式之中,並非那種情形,作為被定義為實證性的一極麵對著否定的一極,因為一極的全部不同規定性已經通過它們否定性地參照另一極瓦解了,它們的每一個都專門地顯示了它所不是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