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卷(下)

齊澤克

1949年,齊澤克出生於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的一個中產家庭;1967年,進入盧布爾雅那大學學習,獲得文藝學博士學位;1985年,在巴黎第八大學又獲得精神分析博士學位。

齊澤克的主要著作有:《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1989)、《因為他們並不知道他們所做的》(1991)、《延遲的否定:康德、黑格爾和意識形態批判》(1993)、《幻想的瘟疫》(1997)、《敏感的主體》(1999)、《易碎的絕對》(2000)、《有人說過集權主義嗎?》(2001)等,其中,《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是代表作。在《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中,齊澤克把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論、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整合起來,重新探索意識形態理論。

“馬克思怎樣發明了征兆”選自《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集中體現了齊澤克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理解。齊澤克認為,馬克思的解釋程序與弗洛伊德的解釋程序具有同宗同源關係,他們都避免對假定隱藏在形式後麵的“內容”的崇拜性迷戀,都要通過分析揭穿形式自身的“秘密”,這意味著馬克思揭示的是商品如何表現為價值的,而不是去追問商品背後的內容,即生產商品時消耗了多少勞動量;商品形式的秘密來源於交換過程中的抽象,具有思想抽象的形式,這種抽象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成為無意識,對交換過程的非知構成了現代社會意識形態的基本維度,即意識不僅僅是“虛假意識”,也不僅僅是對現實的幻覺性再現,而是對現實本身的一無所知;交換中的個人在社會本體層麵的一致性,暗示了對主體的非知的一種構成,這正是“征兆”的一個重要含義,馬克思發明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征兆,即當商品交換普遍化帶來表層的自由、平等時,這種普遍化本身恰恰導致了自由、平等的不可能性,即自由、平等的交換就是剝削。對這種交換普遍化的崇拜,形成了商品拜物教,這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在無意識層麵的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