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伊·德波(Guy Debord,1931—1994),當代法國思想家、實驗主義電影藝術大師、西方激進文化思潮和組織——情境主義國際的創始人。
1931年,德波出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商人家庭;1942年,進入波城公立中學;1951年,進入索邦大學攻讀法學,期間深受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影響;1952年,拍攝第一部電影《為薩德疾呼》,片中最為著名的一個觀點是:“未來的藝術將是情境的碎屑,要不就什麽都不是”;1957年,組建情境主義國際,主編《冬宴》、《情境主義國際》等雜誌。由於嗜酒,晚年的德波得了由酒精引起的周圍神經炎,1994年在家中開槍自殺。
德波的主要著作有:《城市地理學批判導言》(1954)、《異軌的理論》(1956)、《文化革命提綱》(1958)、《日常生活意識變更的一種視角》(1961)、《景觀社會》(1967)、《頌詞》(1988)、《關於景觀社會的評論》(1988)等,其中,《景觀社會》是代表作。在《景觀社會》中,德波對以現代電子媒介為主導的消費社會及其意識形態展開批判,成為情境主義國際的奠基作品。
“作為景觀的商品與物化的意識形態”(標題為編者所加)選自《景觀社會》,集中體現了德波對景觀社會的理解。德波認為,景觀原意為被展現出來的景象、影像,也指一種有意識的展示與表象,在當代社會,社會存在的本質已經顛倒地由景觀表象出來,景觀不僅使影像支配一切,而且成為人們社會關係的中介,使人與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遠,這是社會生活的顛倒,也是人的生命本質的顛倒;景觀體現了一種分離原則,即在當代社會,影像與現實分離開來,並使生產影像的符號成為生產體係的最終目的和最後目標,使世界的某一部分優越於整個社會,社會生產的增長由此體現為異化力量的增強;思想讓位於直觀的看,對商品影像的崇拜已經成為商品拜物教的新形式,景觀崇拜成為人們的無意識,人們越來越生活於自己的影像幻覺中,景觀由此構成了物化意識形態的頂點,並暴露了全部意識形態體係的本質:真實生活的否定、奴役和貧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