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邏輯經驗主義提出了可檢驗性等重要的科學規範,而科學史學家T.庫恩則提出了科學革命這一重要範疇。我們的問題是,邏輯經驗主義和庫恩等後實證主義所提出的這對範疇在思想史上有無根源。如果沒有,那就是科學哲學的獨創;如果有,那就必須將科學哲學放在思想史中去考察和定位。
從文獻看,規範或常規科學(normal science)與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這對範疇未必是T.庫恩第一個提出的,但卻是庫恩得以係統闡發的,並因而成為當代思想界的重要範疇。
就西方知識傳統而論,畢達哥拉斯無疑是第一個建立科學規範的思想家,但亞裏斯多德則是係統地構建古代科學規範的第一人,他的四因說和三段論都是這種思考的明證。整個中世紀,不論是新柏拉圖主義還是新亞裏斯多德主義,都在信守某些重要的科學規範如信仰與理性、上帝與邏輯之間的關係等。
自孔德起,實證主義就十分注重科學規範問題。馬赫思想的目的就是追求“統一科學”的,而邏輯經驗主義則著力論證了“可證實性”(verifiability)或“可檢驗性”(testability)等十分重要的科學範疇,並引發了學界對科學理論與世界之間的“符合論”(correspondence theory)以及科學理論內部的“貫通論”(Holism)等範疇的討論。
關於科學規範(Scientific Norms)研究的重要文獻主要是圍繞R.墨頓命題展開的。N.斯戴爾(Nico Stehr)在《科學精神的修正在於區分科學的社會規範與認知規範》[1]中指出,應該在科學的社會規範和科學的認知規範之間做出區分,但這種區分可以導致諸多問題[2]。B.麥克法蘭(Bruce Macfarlane)等人撰寫的《公共性、普遍性和無私利性:重新審視墨頓科學規範的當代支持問題》[3]主要論述了墨頓的科學規範在當代條件下的各種歧義及其修正方案。A.M.範登(Andrea M.Verdan)等人撰寫的《科學規範和倫理失範》[4]主要討論化學專業的研究生如何看待本專業的規範價值問題以及同學、教師和研究人員對傳統價值的挑戰。S.施貝雅瑪(Sotaro Shibayama)在《企業精神和開放的科學之間的衝突以及科學規範的轉換》[5]主要論述了大學中的科學家參與商業活動(university scientists have increasingly engaged in commercial activities)、大學與產業合作(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技術轉讓(technology transfers)等對墨頓科學規範的消解與重建。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為墨頓的科學規範依然有效,如M.S.安德森(Melissa S.Anderson)等人在《墨頓科學規範的延展:科學家對研究規範的信守》[6]認為,相對於“反規範”(counternorms)而言,科學家在重大決策中依然信守墨頓的科學規範。D.I.阿娜勒(Douglas I.Anele)的《科學規範衝突中的優先選擇之爭》[7]也持有類似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