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學哲學:基本範疇的曆史考察

總結與結論

規範與革命這對重要的基本範疇源遠流長,從古希臘一直延續到後現代,成為科學哲學乃至整個哲學學科必須不斷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

R.墨頓曾提出近代科學遵循四條規範:公有性(Communism或 Communalism);(Universalism);無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和有條理的懷疑(Organised Scepticism)等,其實是對古希臘以來的科學傳統的濃縮。

1962年,庫恩出版了他的成名作《科學革命的結構》。在庫恩看來,傳統科學觀特別是與邏輯經驗主義科學觀不同的是,科學的發展不是“事實、理論和方法的總匯”,而是各種不同的科學“規範”通過相互競爭而進化的曆史過程。對此S.富勒(Steve Fuller)撰寫的《庫恩作為我們時代的哲學家》[1]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念或問題,如“對柏拉圖的回顧”(The Pilgrimage from Plato),“對科學精神的執著”(Struggled for the Soul of Science),“將社會科學從激進的未來幻想拯救出來”(Saved Social Science from a Radical Future),“科學綜合研究秘史”(The Hidden History of Science Studies),等等。

但在規範與革命這對範疇之間的關係問題上,20世紀的科學編史學有兩個主要傳統或學派:內史論(Internalism)或科學史的內史論者(Internalist History of Science)以及外史論(Externalism)或科學史的外史論者(Externalist History of Science)。J.A.舒斯特先生在其《科學革命: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導論》(Scientific Revolution: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用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革命和進化等四對範疇來刻畫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綱領。

我們以為,縱觀科學與哲學在曆史上的思想關聯便不難發現,科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時而融合,時而衝突,時而又會出現新的融合。古希臘時期的科學與哲學都融合為自然哲學;中世紀則形成了宗教、哲學和科學的三位一體;文藝複興時期的科學革命直指亞裏斯多德主義的哲學信念;近代則出現了經典力學與機械論的高度統一;現代的“分析傳統”宣稱“拒斥形而上學”,但又信奉種種經驗論乃至原子論的哲學立場。問題是,科學與哲學之間關係的這種複雜現象有無規律可循?如果有規律可循,這種規律是什麽以及何以可能?這是科學哲學的編史學綱領必須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