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學哲學:基本範疇的曆史考察

第四節 超越內史論與外史論之爭[1]

20世紀的科學編史學有兩個主要傳統或學派:內史論(Internalism)或科學史的內史論者(Internalist History of Science)以及外史論(Externalism)或科學史的外史論者(Externalist History of Science)。

一、科學的內史論及其演化

亞曆山大·柯瓦雷(Alexander Koyré)是最著名的科學內史論者,在他看來,現代科學來自於參與其中的科學家絕然采納了一種全新的、不同以往的形而上學的基礎。那麽,這裏的“形而上學”又是什麽意思呢?這種形而上學認為,“自然從根本上說是精確的、可計量的”。如此看來,柯瓦雷所說的科學史是一個革命和斷裂的曆史;而不是一個進化和延續的曆史。

顯然,柯瓦雷從科學方法的角度解釋科學革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把科學革命理解為思想的斷裂,則是值得懷疑的。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曆史學家約翰·赫爾曼·蘭德爾(John Herman Randall)和在牛津工作了40餘年的澳大利亞學者A.C.克龍比(A.C.Crombie)提出了一種內史論,認為科學的關鍵不是形而上學而是“科學的方法”。這些學者認為科學的精髓就是“方法”。在他們看來,方法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亞裏斯多德,在中世紀大學的學者那裏得到進一步發展,然後經過不斷地提煉和討論,到了17世紀的伽利略、牛頓等人那裏,科學方法終於大功告成。

2012年著名科學史E.格蘭特(E.Grant)發表了一篇名為《一個倔強的科學史家的反思》(Reflections of a Troglodyte Historian of Science,OSIRIS;2012;27;133-155)一文,該文指出,在20世紀的大半時間內,科學史家追求觀念史或內史論觀點,隻是在20世紀末科學史家才開始關注科學的社會環境,也即是外史論的觀點。格蘭特堅持認為,較之內史論,外史論更為合理,其證據就在於,自然哲學在中世紀的繁榮就在於基督教對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