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科學革命思想源遠流長,亞裏斯多德在其“物理學”和“形而上學”等著述中就體現了對前代科學思想的繼承與批判;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第一次提出了“科學革命”範疇,伽利略的《關於兩種世界體係的對話》(1615)和《關於兩門新科學的談話和數學證明》(1640)都把科學理解為思想過程。惠威爾在他的科學史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歸納科學的哲學》中,把科學進化類比為支流匯集成江河,科學是通過將過去的成果逐漸歸並到現在的理論中而進化的。但P.迪昂(Pierre Duhem)的《拯救現象:從柏拉圖到伽利略的物理理論觀念評論》(To Save the Phenomena,An Essay on the Idea of Physical Theory from Plato to Galileo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OCLC 681213472)拒絕承認有什麽科學革命,認為中世紀也有重要的科學活動。這種思考也影響了維也納學派,卡爾納普科學發展被形象地比喻為“中國套箱”——隨著科學的發展,新的理論總像一個大的套箱一樣把原有的理論裝入其中。內格爾和勞丹等人提出了歸化或吸收的科學發展模式,後繼理論總是可以歸化或吸收先前理論。但波普爾把科學的發展理解為“提出問題→試探性理論→消除錯誤→發現新的問題……”不斷革命的循環過程。
一、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
1962年,庫恩出版了他的成名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人們往往認為這部著述是對邏輯經驗主義科學哲學的致命一擊,其實,這個隻有幾萬字的小冊子恰恰是由維也納學派主持的“統一科學國際百科全書”編委會編輯出版的,該書就發表在《統一科學的基礎》係列叢書的第二卷第二號(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62)。
T.庫恩是在科學史的研究中發現,與傳統科學觀不同,特別是與邏輯經驗主義科學觀不同的是,科學的發展不是“事實、理論和方法的總匯”,而是各種不同的科學“規範”通過相互競爭而進化的曆史過程。在庫恩看來,所謂科學並非一個走向真理的線性過程,“大多數科學的早期發展階段都是通過許多不同自然觀之間不斷的相互競爭而表現出自己的特征來,其中每一種自然觀都是片麵地按照科學觀察和方法的要求而得出來的,但又大體上都同這種要求沒有矛盾。各個學派之間的不同,不在於各派的方法上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它們都曾經是‘科學的’,而在於,如我們後文要說的,它們看待世界和運用科學的不同方式之間的不可比性。觀察和經驗可以而且必須嚴格限製科學信念所容許的範圍,否則就沒有科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