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邏輯經驗主義通過語言分析“拒斥形而上學”,認為必須把思想理解為“有意義的命題”,這就意味著,理解實在就是建構語言係統,從而把客觀世界的存在問題看作是“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沒有意義的”。問題是,這種理解的實在及其建構問題是邏輯經驗主義的獨創,還是思想史的某個環節?其實,不同時代的思想家對世界的各種理解可謂源遠流長,邏輯經驗主義對實在及其建構的理解既不空前也非絕後,但的確是人類思想源流中的一朵奇葩。
關鍵詞:實在 建構
本章結構:一、問題與文獻
二、從實在論到科學實在論
三、從經驗論到社會經驗論
四、從建構論到社會建構論
五、幾種折中方案
科學哲學是“拒斥形而上學”的,因而對科學語言的背後是否存在一個真實的世界的問題,答案是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無意義的。其實,實在及其建構問題源遠流長,不同觀點的思想家進行了不同的探索,並得出不同的解答,這些解答對科學哲學特別是邏輯經驗主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20世紀30~40年代的意義問題的論爭,20世紀50~60年代的曆史問題的論爭,20世紀70~80年代的理解問題的論爭,20世紀90年代到世紀之交的後現代文化問題論爭等,都貫穿著實在與行動之間的關係問題。
康德曾言,人類隻能認識我們自己建構的東西。問題是,作為科學和哲學所思考的對象而言,世界是實在的還是建構的?在感性世界的背後或之外是否存在一個普遍的或觀念的世界?對於人類而言,這個世界隻是思辨的對象還是可以建構的?I.哈金(Ian Hacking)就曾經說過:“所有的Construcism都是關於柏拉圖提出的現象與實在之間的問題的,都是由康德賦予確定的形式。盡管社會建構主義是在後現代主義的發展大勢中崛起的,但它卻具有非常深遠的傳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