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理解人是如何實現對世界的反映的,需要分析認識活動的結構,並研究人如何才能在多種因素的製約中發揮能動性和創造性。
就直接的目的和功能而言,實踐活動是以主體實際改變、占有客體為目的的活動,認識活動是以主體觀念地改變、占有客體為目的的活動,二者是兩個不同的目的—功能係統。但是,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又具有同構性。具體地說,在實踐活動中,實踐的主體、客體以及連接二者的中介——工具等,構成了實踐活動的基本要素;在認識活動中,認識的主體、客體以及連接二者的中介——工具等,也構成了認識活動的基本要素。主體、中介、客體既是實踐活動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框架,也是認識活動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框架。同時,主體、中介、客體這三個要素的連接方式、運行方式也具有相似性,無論是在認識活動,還是在實踐活動中,都是主體運用一定的中介——工具作用於客體,主體與客體按一定方式實現相互作用。
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的同構性、相似性發生於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這兩種活動的同源性和統一性。人類從其產生起就要解決主體與客體、自由與必然、人與世界的矛盾,在不斷解決這一矛盾的過程中產生出實踐與認識兩種基本的活動方式和活動結構。但是,認識主體不可能脫離實踐主體,而且二者本來就是同一個主體;認識客體與實踐客體是一致的,實踐指向的對象也必然是認識指向的對象。同時,認識的工具起初也是和實踐的工具合一的,隻不過隨著認識和實踐功能的相對分化,認識工具才逐步從實踐工具中分離出來,成為專門進行科學研究、科學探索的手段。
認識主體具有社會構成形式。同實踐主體一樣,認識主體既不是脫離社會的抽象的個人,也不是脫離個人的抽象的社會,而是個人與社會的有機統一。認識主體不可能脫離社會關係而產生和存在,它有自己的社會構成,具有四種形式,即人類主體、社會主體、集團主體和個人主體。其中,每一種形式都按主體從事認識活動的組織方式、組織範圍而相互區別,同時又相互聯係、相互依賴。社會的、人類的認識活動是由無數個人的認識活動構成的,而任何個人的認識活動又不能脫離社會、人類的認識活動而單獨進行,人的認識活動就是在個人與社會、個體與類的交互作用中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