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詞與表象的關係表明了概念與表象的關係。在認識活動中,人的感性機能使對象的感性存在變成頭腦中的表象,人的理性機能則使對象的內在規定變成頭腦中的思想。因此,在認識活動中,感性與理性的矛盾就呈現為表象與思想的矛盾運動;反過來說,表象與思想的矛盾運動,是感性與理性的矛盾在認識活動中的體現。
表象既是再現對象的感性形象的方式,又是對象的感性形象在人的頭腦中再現的內容,因而是感性形式與感性內容的統一;同樣,思想既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去表述對象內在本質的方式,又是對象的內在本質在人的頭腦中再現的內容,因而是思想形式與思想內容的統一。認識過程中的表象和思想的矛盾運動不僅是認識形式之間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認識內容的矛盾。現實的認識主體總是以其已經具有的表象和思想進入具體的認識活動中,而不是僅僅以純粹的感性和理性的認識形式去反映對象。認識過程中的矛盾運動,在一定的意義上,是已有的表象和思想同新形成的表象和思想的矛盾運動。離開人的表象與思想的矛盾運動,或者把人的感性和理性當作純粹的認識形式,就會非曆史地或超曆史地看待人的認識活動,無法把握和解釋人的現實的認識過程。
人的感性與理性不僅是兩種認識機能,而且是文化的產物,都有文化內涵。不僅理性是文化的產物,被理性所規範的感性也是文化的產物,感覺、知覺、表象本身就是世界曆史的產物。人是一種曆史的存在。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既是曆史的經常的前提,又是曆史的經常的結果,人隻有作為曆史的經常的結果,才能夠成為曆史的經常的前提。認識主體的感性和理性都是文化的產物、曆史的結果,因此,人的認識過程及其感性和理性的矛盾,表現為思想與表象的矛盾運動。思想與表象的矛盾運動貫穿於認識過程的始終,而不是一先一後的關係。一旦把人理解為現實的人,理解為文化的人,理解為曆史的存在的時候,就會發現,任何人的認識活動都是感性和理性、思想和表象的矛盾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