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認識主體自身的存在中,一對基本的矛盾是感性與理性的矛盾關係。認識主體對任何事物的把握,以及在把握事物中所構成的各種矛盾,都根源於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的存在。感性與理性的矛盾深切地展現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矛盾。作為認識主體,人既是一個感性的存在,同時又是一個理性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整個哲學史的全部的矛盾,就蘊含在人的感性存在與理性存在的矛盾中。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幾乎都是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在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當中發現了世界自身的矛盾,發現了人與世界的矛盾。黑格爾認為,哲學的真正開端是巴門尼德,因為巴門尼德提出了存在與非存在的問題。巴門尼德之所以能夠把作為認識對象的世界把握為一個存在與非存在的矛盾,就是因為人的感性與理性的矛盾。在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當中,經驗的世界或作為認識對象的世界被分裂了。
這就提出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人們的感性把握的存在是對象的那種可觀察的實體性的存在,而人們的理性看不見這樣的存在;反過來,人們的理性所把握的存在是關於對象的內在規定性的存在,是我的感性把握不到的對象的本質。由此,又產生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即感性把握到的現象是真實的存在,還是理性把握到的本質是真實的存在。反過來,是感性把握到的現象是非真實的存在,還是理性把握到的本質是非真實的存在。一句話,由人的感性和理性引起存在與非存在的矛盾。
感性和理性是人的一對內在的矛盾,而不是一個一先一後的過程。認識的主體既是感性的存在,又是理性的存在,所以,他把經驗世界把握為存在與非存在的矛盾。對於感性來說的存在,對於理性來說是非存在;對於理性來說的存在,對於感性來說是非存在。正是對什麽是存在、什麽是非存在的探求,古代哲學形成了一對範疇,即“本體”與“變體”。整個哲學始於對本體的尋求,尋求最真實的存在。從認識論看,哲學最真實的存在就是源於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為了求解存在與非存在的矛盾,古代哲學形成了本體與變體這一對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