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曆史,是個人日益擺脫他所依存的群體而獨立的曆史。馬克思說過,我們越往前追溯曆史,個人,也就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顯得越不獨立,越從屬於一個更大的整體,最初是從屬於家庭和氏族,後來是從屬於氏族擴大而成的公社。而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資本主義的產生,逐步形成獨立的個人,即擺脫了狹隘人群的附屬物的作為市民社會成員的個人。這是人的獨立性,但不是獨立的個人。人是社會的動物,不可能離開社會而獨立。其實資本主義社會比以往任何社會更表明了人的相互聯係,表明人是名副其實的合群的社會動物。資本主義社會是經濟上相互聯係最緊密的社會,可又是把自己看成獨立個人的個人主義最盛行的社會。這種矛盾隻能由資本主義私有製自身的性質得到解釋。
中國是東方社會,它沒有經曆成熟的完整的資本主義階段,因而在中國沒有形成西方那樣的具有獨立性的個人。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中國社會,由於人對一個更大的人群的從屬性,所以人倫關係和人倫觀念之強是西方社會無法相比的。中國人不強調個人而是重視人際關係,重視個人對他人的責任:個人對國家的責任(忠),對父母的責任(孝),對兄弟的責任(悌),對朋友的責任(信)。這已經成為一種傳統,成為中國人至今仍然重視的道德觀念。
西方和中國的這種不同的觀念,我看各有其優缺點。中國人的集體觀念強,但個人獨立精神欠缺,西方人則相反。可是隨著工業現代化的迅速發展及其負麵效應的暴露,西方人越來越成為彼此獨立化的原子,個人主義不斷膨脹,親情人情過於淡化,使人們向往昔日農業社會的詩情畫意,因此人們把視線轉向中國傳統文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現實。企圖在現代工業的身體上安上一個農業社會的腦袋是不可能的。後現代主義和新儒家從兩個不同角度批評資本主義現代化,它們看到了缺點但找不到出路。社會要進步,現代化的進程是不可阻擋的。問題是我們不要資本主義的現代化,要的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學說中吸取有用的東西,但使個人完全從屬於集體、壓抑個性是不對的,也是做不到的。我們要個人的獨立性,但不要以個人主義為主導的資本主義式的獨立的個人;要集體主義,但不要個人對集體的完全從屬。這種個人獨立性和集體主義的結合,就是社會主義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