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必然性首先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形成的,然而是在東方落後國家首先實現的。造成這一曆史“倒轉”現象的根源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是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對東方國家衝擊、滲透和影響的結果。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首先是在西方開始它的矛盾進程的,但隨著世界曆史的形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便以整個世界為舞台進一步展開其矛盾運動,並在這個過程中衝擊、影響、滲透到東方國家。這裏所說的“世界曆史”,不是通常的、曆史學意義上的世界史,而是各民族、國家進入全麵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製約、相互依存,使世界整體化以來的曆史。世界曆史在20世紀已是一個可經驗到的事實了,但它卻形成於19世紀。馬克思以驚人的洞察力注意到這一曆史趨勢,並認為資本主義通過開拓世界市場“首次開創了世界曆史”,從而使“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麵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麵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10]。
世界曆史形成之後,各民族、國家的相互作用表現在各個方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越出了在各個民族或國家那裏“單獨進行”的境地,而成為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辯證統一。所謂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的民族性是指,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在不同民族或國家內具有不同的性質、結構和運行機製;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的世界性是指,隨著世界曆史的形成,各民族或國家的生產方式矛盾運動便越出其狹隘地域,在世界的宏大背景中進行相互製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整體運動。
在這樣一個整體運動中,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的民族性便會在某種程度上發生“變形”,某些落後民族或國家的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便會較快地達到激化狀態,並產生同發達國家“類似的矛盾”。馬克思指出:一切曆史衝突都根源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然而,“不一定非要等到這種矛盾在某一國家發展到極端尖銳的地步,才導致這個國家內發生衝突。由廣泛的國際交往所引起的同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競爭,就足以使工業比較不發達的國家內產生類似的矛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