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曆史觀的現代闡釋

三 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全麵實現

社會主義革命在東方國家的首先實現,標誌著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由一種曆史趨勢開始轉變為社會現實。然而,這隻是起點,而不是終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上“具有國際的性質”,因而它將有世界性的活動場所。這就是說,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可以在某一國家內首先單獨實現,但它的全麵實現,即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卻是世界性的,是一個長期的世界曆史的發展過程。

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社會的真實任務是建立世界市場(至少是一個輪廓)和以這種市場為基礎的生產。”[14]的確如此,生產的商品化以及對剩餘價值的無限追逐,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力圖建立世界市場;大工業的建立,交通工具的發達,對印度和中國的入侵以及美洲、非洲的殖民化等,使世界市場以及“生產的國際關係”得以形成。“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15]

正是在開拓世界市場的過程中,資產階級力圖使一切民族都“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同時又用暴力迫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16],從而創造出一個資本主義的世界體係。從本質上說,資本主義世界體係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世界資本主義的資本積累過程,而資本原始積累隻是資本積累的開端。如同資本的原始積累一樣,資本的世界積累同樣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

從結構上看,資本主義世界體係是一個“中心—外圍”或“中心—衛星”式的體係,即發達國家是“中心”國,發展中國家是“衛星”國。恩格斯曾形象地指出:“英國是農業世界的大工業中心,是工業太陽,日益增多的生產穀物和棉花的衛星都圍著它運轉。”[17]在這樣一個“中心—衛星”式的資本主義世界體係中,發達國家通過種種手段,包括在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利用其廉價勞動力資源;債務盤剝,造成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依靠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實力,構成國際貿易中的雙向壟斷,即賣方壟斷(壟斷高價)和買方壟斷(壟斷低價),形成國際貿易中長期超越價值規律作用的不平等交換,等等,殘酷剝削、掠奪發展中國家。